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知乎热榜6个月前发布 NIUC!
1,140 0 0

刘延的回答

问界新M7 Ultra可以看做是问界M9核心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在优化车身空间设计的基础上,智驾方面,增加了来自华为的新192线激光雷达;底盘方面,采用了CDC主动悬架,结合激光雷达提升驾乘舒适度;座舱方面,调整了空间,也让驾驶更舒适。以及,发布会中介绍的各种智能化小功能,从日常便利性到娱乐交互性,都体现出产品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深入思考,展现科技带来的温馨与便捷。

当然,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更愿意将问界新M7 Ultra,看做来自ICT行业对汽车行业的“内卷向上”。问界新M7 Ultra上市即交付,这套从ICT领域来的产品定义、快速迭代、市场传播、技术平台化、柔性生产、订单预测等体系,反倒能够进一步提升汽车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在这个“内卷”严重的国内汽车行业里,多探出来一条道路。

先看看问界新M7 Ultra的核心配置

问界新M7 Ultra的核心配置和新增的细节内容,其他答主已经介绍很完整了,在这我就聊聊几个大的升级点,也是我自己感兴趣的点。

从整体配置来看,问界新M7 Ultra可以看做一辆小M9。M9同款的激光雷达、M9同款的ADS 2.0、M9同款的座椅设计,以及与M9类似的主动悬架功能。

一是激光雷达

问界M7 Ultra上搭载了华为全新设计的192线激光雷达,和问界M9上那颗一样,192线、250米最远探测距离、20Hz扫描频率,这些参数优于市面上主流的128/126线、200米最远探测距离和10Hz扫描频率。

也因此,这颗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点云密度上,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激光雷达更高。

我在北京车展的华为展区就看到了这颗激光雷达,它实时生成的点云信息,相较于旁边几家国内的激光雷达企业,要更密一些。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这颗激光雷达,让问界新M7 Ultra在主动安全和智能驾驶领域的能力又上了个台阶。

比如,在主动安全中192线和20Hz的扫描速度,可以更迅速、更精确地探测到障碍物,进而问界新M7 Ultra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工作范围拓宽至4公里/小时至150公里/小时,即使面对静止的车辆或行人,也能在高达12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实现紧急制动,而对于侧翻车辆或路障“水马”,紧急制动的上限也达到了110公里/小时,大大增强了行车安全性。

在智能驾驶中,192线和20Hz的扫描速度,使得车辆能更精准地预判行人、其他车辆及非机动车的行为意图,再融入PDP预测决策与规划网络中,就可以让智能驾驶的开车更像老司机。

二是底盘的更新。

在问界新M7 Ultra上,继承了来自问界M9的路面感知、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两套系统。

问界M7 Ultra上的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又升级了,到DATS 1.0升级到了 2.0。

华为DATS这套系统通过分配电机扭矩,提升汽车驾驶能力,如转弯、湿滑或颠簸的路面上行驶时,通过动态调整扭矩的分配,保持轮胎的抓地力,防止汽车滑移。

华为的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则充分利用了电机控制芯片的算力,将信号“本地化”处理,再结合电机的高速响应速度,进而大幅降低扭矩响应时延至4ms,用以提升车身控制能力。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问界M7 Ultra上搭载的DATS 2.0则对算法进一步优化升级,在麋鹿测试中的表现跃升,取得了75.5公里/小时的优异成绩,不仅代表了车辆动态操控性能的大幅提升,也切实提高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驾驶者在紧急避险时拥有更强的信心和控制力。

CDC悬挂又跟激光雷达对应上了。

以路面预瞄功能(Road Surface Scanning, RSS)为例,华为打通了原本专为智能驾驶系统设计的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数据流,显著提升了路面信息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加之问界新M7 Ultra配备的CDC主动悬架系统,能够以每秒100次的高频调整响应路面变化,利用这一先进技术,问界成功实现了以往在传统开发模式下难以达成的高性能动态操控体验。

当然,还有在M9的ADS 2.0智驾系统上的升级。

问界M7 Ultra的智驾系统虽然名字叫ADS 2.0,但已经具备了一些ADS 3.0的特征——PDP网络。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在ADS 3.0中,华为提出了一套模块化的端到端架构,PDP网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智能驾驶算法中,规划决策通常由一堆小模型组成,也因此导致其判断能力受限于小模型的能力。但PDP网络通过Transformer,将预决策与规划放在一套框架体系内,相关的数据和结果能更高效的流动,让规划决策算法的上限高了一个层次。

发布会上也说了,开车更像老司机。

当然,相较于问界新M7 Ultra,我更想聊聊ICT行业如何帮助车企“内卷向上”

今年第一季度塞力斯已经盈利了。

今年第一季度华为车BU也盈利了。

甚至塞力斯的毛利率高达21.51%,在国内车企里面都算得上靠前。

换句话说,从ICT到汽车行业的跨界模式是内卷向上的形式。

一方面,是来自ICT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柔性生产。

在手机行业,产品的迭代速度要比汽车快很多,半年一个小迭代,一年一个大迭代。

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化技术飞速进步,汽车行业的迭代速度被显著加快。技术创新周期缩短,一项技术可能在今年还是行业领先,到了次年就已被超越,或是同级竞争车型通过技术堆砌迅速追赶。

比如座舱内部,座椅不仅追求材质舒适,更融入了按摩、通风加热、记忆功能等智能调节;灯光音响从简单的LED照明到矩阵式LED大灯、智能远近光切换,再到车内氛围灯的多样化设定,灯光系统越来越智能化;音响系统也从基本的环绕声升级到沉浸式音响体验。

但小步快跑式的快速迭代,在汽车领域不那么容易,尤其考虑到汽车生产线的高度定制化特性。在传统的汽车生产中,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这四大工艺流程的设备定制化程度极高,其中,焊接生产线的定制化要求最为严格,因为不同车型的车身结构差异直接决定了焊接机器人的轨迹编程和夹具设计,改动成本巨大。

因此,在燃油车时代,车企往往倾向于长期用同一套平台,生命周期可长达七到十年。在此期间,车辆虽有年度改款,但大多局限于外观细节调整或配置微调,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并不常见。

ICT行业通常通过模块化与平台化,降低迭代成本、缩短迭代时间。

问界新M7 Ultra上的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全新的,而是在鸿蒙智行其他车型上经过验证的模块化技术。例如前文提到的,192线激光雷达、ADS2.0等,通过其他车型验证了新硬件和新算法的实用性后,再拿到问界新M7 Ultra上,就能大大缩短开发时间。

但还不止于此,华为把ICT领域的生产制造经验,也拿到了汽车领域。

汽车这边对于摄像头的要求,跟手机领域也差不了太多,需要大光圈、需要边缘成像好、需要高动态、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也需要做标定。

于是,北京车展上我就看到了下面这一幕,华为把在手机领域的经验“传承”过来了,打造了高品质产品。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问界新M7系列、问界新M5系列就是这种小步快速迭代思路下的产品。

基于优秀的柔性生产制造能力,通过引入在其他车型上的成熟模块化产品,如激光雷达、智驾算法、车载扬声器等,节约开发时间,快速提升产品力。

问界新M5的热销也反映了这一点。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另一方面,是来自ICT行业对消费者的理解与渗透。

问界M7 Ultra的上市即发售,是来自ICT行业的市场预判。

据我所知,在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快速市场反馈机制,通过社交媒体、用户论坛、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用户意愿。同时结合线下渠道商的反馈与意愿,快速调整产品策略,提前做好备货管理。

问界M7 Ultra也是这一套市场反馈机制的结果。上一代问界M7由于不少消费者等待时间过长,存在已经下了大定,最后还是被其他车企撬走的情况。但汽车生产的实时性很高,通常都是消费者下单后反馈到车厂后生产。

问界M7 Ultra的上市即发售,也就意味着华为帮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潜在顾客与产品销量分析系统,帮助企业提前备货,减少消费者因为等待而流失。

来自ICT行业的消费者渗透能力,也是内卷向上的重要途径。

消费电子企业的用户覆盖面比汽车企业要广得多,而汽车用户的消费能力也能与消费电子企业形成互补。

例如,在北京车展中,鸿蒙智行展台上,每辆车旁边都放了一台华为Pura 70系列手机和一块华为Watch系列。过来看车的,也会顺带看看华为新品手机和手表。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甚至在第三方咨询机构杰兰路的调研中,有约40%问界M9车主表示,如果问界M9“缺席”,就不会买车。

问界新 M7 Ultra 正式上市,售价 28.98 万起,如何评价这款新车?

总结

问界M7 Ultra在产品力方面已足够优秀,凭借其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与源自问界M9的一系列先进技术——涵盖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体验及先进底盘系统,树立了同级别车型的新标杆。

然而,我更倾向于将问界M7 Ultra视作鸿蒙智行对中国汽车产业“内卷向上”的答卷。在这个智能化时代,汽车行业竞争虽然依旧围绕价格核心,但真正的较量已超越单一价格维度,转向多元化的价值体验。智能技术的点滴进步,不仅持续优化驾乘体验,更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与市场竞技场。

鸿蒙智行系列车型在定价策略上当然有高度的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华为凭借其在ICT领域的深厚积累,对产品理念的精准把握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悉,实现了产品快速迭代的“小步快跑”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确保了车辆功能的“常看常新”,更让用户体验“常用常新”,从而在智能汽车领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