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Ye的回答
1998年,出身小镇做题家的你,经过高中起早贪黑努力三年,考入上海的一本名校(当时还没有985211的概念,排除复旦交大,我们就假设是略次一级的华师上外同济财大),2002年你毕业,进入一流外企,赶上上海的买房退税政策,你跟着政策买了房,户口迁入上海。
工作了5-6年,你已经是外企中的精英,虽然外企的身份给了你充分的优越感,每天早上西装革履,端着咖啡,进出陆家嘴的高级写字楼,看着海景,出门打车,出差五星级酒店,培训都在名胜古迹,培训1天,旅游2天。
中国的市场发展太快,全球的外企都在中国开分支机构,区域总部都放在了上海;你实际每年啥都不用做,光承接总部的全球业务,都有10%以上的增长。
同事们都很客气,老板们都很和蔼,你两年一加薪,3年一次升职,已经做到总监位置,并在工作之余抽空读了MBA。
你感觉能这样一直做到退休。
然而在所有的和谐中,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
你发现外企的掣肘越来越多,中国市场发展那么快,机会太多,但外企却把握不住,太多没有意义的审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部一些印度人就压在你的头上,整天给你添堵。
正好赶上08年的金融海啸,外企开始收缩,于是,你摇摇头放弃了稳定,经过MBA同学的介绍,加入一家民企。
适应民企的文化实在是太痛苦了,但看在钱的份上,你坚持了下去,毕竟民企为了挖你,开出了你原来的三倍薪资,你的年薪已经突破200万了。
正好你在08年上海房价下滑的时候,上杠杆把原来的房子换了一套小别墅,还额外多买了两套房出租挣钱。
这个时候你没法离职,离职就断供了。
挨骂就挨骂吧,老板拍桌子就让他拍呗。正好民企太多不规范的地方,你把原来自己熟悉的供应商都用上,于是桌面上有收入,桌底下也有收入。
在这家民企坚持了3年,你突然得到一个互联网行业的机会,这时候恰好是2011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崛起的前夜。
互联网公司给了你期权,让你看到财富自由的机会;虽然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最后没有上市,但职场老鸟如你早早发现玄机,及时止损,跳到了另一家互联网公司,这公司已经D轮了,马上就要上市了,你拿到了期权,并在上市时第一时间抛光。
这时候是2019年,你已经吃透了互联网和外企两个时代红利,房子都已经5套了,上海3套,北京1套,三亚1套。
上次去五台山的时候,一个老和尚告诉你,你会有自己敲钟的机会,于是在40岁的你开始了创业。准备再像高中一样起早贪黑努力三年,公司做到1个亿的营收,你自己亲自敲钟,不像前一次站在创始人的身侧。
事与愿违,2022年,解封出来的你,决定把入不敷出的公司关了,但另外两个合伙人还想再试试,你不愿意再试了,毕竟一解封就被查税,你的创业体验糟透了。
43岁的你,把公司交给了其他合伙人,赚不赚钱的随意了。
你累了,决定做个房东,躺平了。哦,对了,为了创业,你还卖掉了一套房子。
2018年,出身小镇做题家的你,经过高中起早贪黑努力三年,考入上海复旦交大,但这不算完,4年大学还得接着卷绩点,卷实习。
2022年,没有offer,你觉得这不科学啊,我的师兄师姐们前几年都是3-4个offer起步,为什么到我这里没了?
你开始考虑是不是读研,但读研的成本也很高,小镇家庭供你读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
好容易有一家公司给了你offer,让你提前实习感受一下工作,然而,鸳鸯锅了。
等你从锅里出来,这家公司开始裁员了,原有的offer也不作数了,这家公司还算守法,给了一个月的赔偿。
你看看市场上的机会,想想,要不就去街道?这段时间街道倒是开放了一些岗位给到应届生……
这两个实例都是我身边的真人,无论是事业有成,曾经年薪破百万的70后,还是新入职场,实习履历不错的95后,他们都曾经努力过。
但他们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获得预期的回报。
在过去十来年的互联网黄金时代,大家都知道选择比努力重要,更何况如今蛋糕已经分完的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