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飞的回答
在我保送了北大以后,放假回到老家碰到半熟人带着他们的孩子登门造访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家长说:我家孩子很聪明,我觉得跟你一样也能上北大,可他就是不喜欢学习。
孩子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我没你的头脑,不然的话也能上个好学校。
也就是说,同一对家长与孩子,他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家长觉得,孩子脑子不错,学习不好就是没努力;孩子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就是因为父母没给自己遗传个好脑子。
很多时候,他们打着找我取经的名头来我家,我却只能听到抱怨,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题目下家长的补充说明时,仿佛身临其境,又碰到了这样的家长和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题主这位家长,居然还认为自己只是软禁了孩子20天,一直读写背,平均分就能上去。
很显然,对于什么是好脑子,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智力和成绩之间的关系,这位家长完全没有概念。
相信能上知乎的人,小学和初中肯定都读过吧?如果说,初中的成绩还有区分聪明与否的功能,那么平心而论,小学的那点知识,跟智力关系大吗?
我讲两个我遇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的。
我小时候在农村的学校读书,数学奥赛不算特别热门,四年级才有。我三年级时就自己报名参加了竞赛,而且没人指导的情况下,比四年级的同学考得都好。按照这个标准,我脑子应该还可以,对吧?但事实上,我在三四年级时,数学虽然时不时满分,七八十分也是家常便饭。
考不好,不是我不努力,只是我不介意而已。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有一次班里临时摸底考试,我肚子饿,胡乱答完就交卷回家吃饭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唯一的一位满分,是一个平时数学成绩很差的同学。于是,唯一提前交卷的我,就成了反面教材,被用来衬托这位同学的努力。然后,我没往心里去,或者说是因为往心里去了之后有了逆反情绪,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以更不认真的态度提前交了卷。
在当时,老师对我的评价就是,有考第一的能力,但是很不努力(并不是)。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同桌。
到六年级时,我意识到要在小升初考个不错的成绩,对成绩也在意了,成了稳定的“好学生”,并且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临近最后考试前大概一个月,班里转来一位同学,原本是在其他乡镇读书,因为户口的问题只能从我们这边考。结果,第一次参加摸底考试,他就来了个双不及格,语文数学加起来刚刚过百。也不奇怪,同是农村小学,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为了体现学校不放弃的态度,班主任让他跟我做同桌,说是帮帮他。
我心说,就剩这么几天了,还能补到哪儿去?但是既然任务交给我了,我还真就想着要做出点改变。
新同桌住在姑姑家,就在我回家的半道儿上,所以我决定每天的家庭作业到他家做,做完再回家。我自己其实经常不交作业,因为实在太皮,什么离奇的理由都找过,老师也管得烦了,关键我父母还不太在意,叫家长也没用。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傍晚五点多就到家了,基本就是玩。
但是,为了同桌,也是想着最后自己也能考得稳一些,我每天都开始认认真真写作业。在他家一边写,一边跟他说我是怎么做的题。为此,我家里还觉得我是玩得太过分了,不知道去哪儿浪了,差点就挨揍。后来在大学里参加团委的征文,我还把这事写了进去,文章最后被收录在《凭什么上北大:我们的小学》这本书中。

其实看我的标题,“我是如何逃避挨打的”,也能看得出来,我的画风和大部分人是不同的。
即便只是和我的同桌一起做了几周的作业,他的成绩也发生了突飞猛进。当然,老师的努力也功不可没。最后,小升初考试中,我数学满分,语文94,总分194,而他的成绩我也记得很清楚,跟我反了,149分,两门都及格了。那个暑假,他的父母以及姑姑姑父还专门到我家登门道谢了。
当然,为了避免抬杠,我还是要说一嘴。当年农村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和读书模式,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正因为这种模式,我可以用实际案例证明,在小学这段时间里,一个所谓“聪明”的孩子可以有多低的下限,一个所谓“吊车尾”的孩子又会有多大的潜力。
反过来说,像题主说的这种情况,通过软禁就显著提高成绩,这能说明什么呢?随便一个极差生,在小学阶段都能做到短时间成绩大幅度提升,甚至都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踏踏实实做几周的作业就够了,家长千万不能因此觉得软禁就是可靠的办法了。
那么,我想通过这些经历说明什么呢?
在我听过那么多家长孩子的抱怨之后,我最想提的建议是:
孩子聪明不聪明,他自己心里清楚,家长不要自己去“感觉”。
我父母对我的聪明不是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他们要忙着挣钱,聪明的好处他们感受不到多少,任性调皮的坏处可是真让他们难受。
而我自己,当然知道自己比平均水平聪明那么一点点。我所说的“聪明”,是我比旁人更好学。在我的玩伴里,有比我记忆力好的,过目不忘的那种;也有鬼灵精怪的,谎话说起来跟真的一样;还有身体协调能力很好的,各种动作学起来都很快。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聪明和我不是一回事,因为他们只是学起来快,而不是享受学习这个过程。一旦遇到挫折,或者说缺少外部的刺激,他们就没了动力。但是,我很讨厌别人逼我学,我只是喜欢学到新东西的这种乐趣。
正因为此,我的大多数老师并不觉得我就是最聪明的那个,当然更不是最努力的那个。有时候碰巧考个第一,还会跟老师搞点不愉快。
但我依然自得其乐。
我的读书生涯基本上就是欢声笑语,特别是小学的时候,只要不惹事挨揍,我就能快乐地过一天。尽管成绩不稳定,但我心里已经很清楚,我比同龄人学得多了。我能自己摸索出勾股定理,推导过圆的面积方程。1993年,上完二年级的我暑假回老家,结果爷爷中风了,奶奶到医院照顾。于是我一个人白天瞎玩,晚上跟同族的堂兄睡。白天玩的时候,我看着墙上老式的年历在老宅子的泥地上画叉叉算日子。墙上挂了92和93年的年历,我发现2月份的日子不同,在堂兄家算生辰八字的老黄历参照下,我不仅能区分阳历阴历,还理解了阳历与阴历的闰年,甚至发现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以至于1994年底看到1995年年历时,外婆迷信说这一年又是猪年又是闰八月,会是个灾年,我还附和了一句,1976年也是个闰八月。
很多我学到或者悟到的东西,会改变我认识世界的方式。比如算日历这个事,在看到同龄人还在数拳头的时候,我压根对此不感冒,因为这种应付记忆的小伎俩,相比于我自己摸索理解的东西而言,实在不值一提。上中学继续自学的时候,也不会只满足于会做题,而是真的要去弄懂。

长期的自我训练还有助于熟练掌握一些技能。比如我的老家在江苏如皋,车牌号是“苏F 3XXXX”,我每看到一个车牌,就会去分解质因数,不仅因此熟练掌握200以内质数的乘法运算,找出一些3万多的大质数,还摸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最小6个质数的乘积30030。
也有很多东西,一辈子的考试都不会碰到,也没啥实际的帮助。比如我父亲曾经当过海军,因为农村户口,复员后也没像样的工作,直到县里航运公司买了一艘海轮,他去当了海员,而我那年也才9岁。他那些航海书籍,我特别喜欢看,甚至美术课上都是画各种旗语。
再没用的知识,我都觉得有趣,哪怕连显摆的机会都没有。
反观我的同龄人,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比我接受过家长和老师更多“聪明”的表扬。每当这些同学偶尔没考好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不努力了,需要加点力气。大多数家长,就和题主一样,主要靠压迫的方式逼着孩子去提高。住得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邻居,孩子小时候被各种夸,一旦考不好就被家里追问为什么不学习?结果,一到大考就考不好,说是心态问题——确实也是心态问题,因为真的紧张啊,考不好就会失去快乐。中考前,本来有能力考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又失误,滑到了二档的学校;高考再次失误,本科都没奔到。
他比我大两届,所以我父母就觉得,上本科很难,小时候成绩那么好的孩子都上不了。以至于我高中参加竞赛已经能够985起步的时候,我父母都在念叨:能上个本科就好了。
反过来,被这样对待的孩子真的很累。
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可是成绩就是不好,那就是脑子不行。
孩子这么想,是错,也不是错。
错的是,孩子其实没怎么真的努力,或者说,努力的方向不对。大多数孩子因为家长老师对成绩的关注,从小学就过得不开心,特别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到了中学正经需要比拼知识量和脑子的时候,孩子却在想,我怎么才能少犯错?拜托,知识都那么多了,少犯错就能考好了吗?结果,力气都花在这上面,真正该努力学习的东西,啥也不是。
没有错的是,脑子确实不好使,只不过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我认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学到新知识的快乐。注意,这种快乐,不能总靠什么物质奖励去获取。偶尔一次两次可以,但是更重要的是从学习这件事本身获得快乐。如果脑子里收获不到这种快乐,那就是不好使。这种刺激,其实有很多途径实现,需要因材施教。不过,我坚信,在所有这些有效的办法中,把孩子软禁在家好好学习,现在有用,未来却只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如果你觉得一个都六年级的孩子还不知道“主动学”,就别总是夸他有多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