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里里的回答
这表面看似是一汽大众的问题,背后是合资这个模式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本质上是跨国车企巨头都需要面对的最终命题。
一汽大众的销量
我们先来看看一汽大众主流几款主要畅销车型近期的销量变化。
一汽大众目前主要畅销车型还是速腾和迈腾,探岳和宝来也勉强算可以,剩下的基本月销量都在三五千以下。
速腾:
速腾作为一汽大众的紧凑级车型,几乎一直都是一汽大众最畅销的车型。
在去年第四季度,速腾月均销量还能维持在25000以上,甚至在12月还一度接近35000辆。
但是从进入今年2月份以来,就直接断崖式的维持在了14000辆到16000辆之间。
速腾目前1.2T的入门版本价格在10万左右,1.5T的价格在11万出头。这个售价相对于前些年来说可以算是巨大优惠了,但是在面对很多同级国产品牌时,产品力相比之下就有点扛不住了。
要省油混动,需要面对价格更便宜的比亚迪秦PLUS。要纯燃油车的品质,需要面对各方面机械素质都大幅提高的吉利星瑞。夹在中间能不难受吗?这还没考虑合资品牌同级之间的竞争。
迈腾:
迈腾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早在三五年前,迈腾都可以说是20万这个价格最滋润的合资车型。无论是商务还是家用,从机械素质到市场表现,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一直都是B级车的销量担当。
但是在销量上面临的情况和速腾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去年第四季度月均还在20000辆以上,12月还能卖到接近28000辆。但是很快到了今年2月,画风一转,就开始了“10000点保卫战”。
这还是建立在4万多块钱终端优惠的基础上,迈腾入门版车型终端售价已经来到了14万左右。这个价格在过去只能买到速腾。
速腾和迈腾作为一汽大众的绝对主力,价格越来越便宜的同时,销量也越来越低。换你你有啥好办法吗?
合资模式的问题
合资这个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方来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一汽还是上汽,说一句躺着赚钱都不为过。
那个时候纯正的中方车企产品力综合来说完全不够看,从设计到动力总成,从驾驶品质到人机工程,总能找到几个点被合资品牌花式吊打。所以市场的主流还是以合资品牌为绝对的主力。
但是近些年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部分合资品牌在同级车型的某一方面产品力尽管依然还有着优势,例如驾驶质感、底盘等,但是这个优势已经被大幅度的拉近,甚至体会不出特别明显的差距。再考虑到综合产品力,包括配置、NVH、价格等等,那就有点不够看了。
在过去,合资相对国产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考虑合资的人群基本不会去考虑国产。而在当下,用最保守的说法,也是可以去平起平坐对比了。
这个时候,合资这个模式在剧烈的内卷和竞争下就暴露出了两个最大的问题:产品迭代缓慢,利润需要两边分成。
合资车企一直以来更新迭代的速度基本都是三年左右小改款,六年左右大换代。而许多国产品牌最近这两年的节奏都是一年一款甚至几款新车。
以前大家迭代速度都慢,你可以形成代差的优势。
但是现在这一套玩不转了,你六年前的产品再优秀,但是也赶不上市场的变化,赶不上人家一辆新车。
再说回利润分成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才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常来说,如果产品力没有了绝对的优势,那就打价格战呗?以价格换销量和市场份额。但是抱歉,合资玩不了这个。
国产品牌可以掀桌子说我一辆车就赚1000块钱,而合资的一汽和大众双方一对视,要不我们也一人赚1000?
那你这加起来可就是2000了,再算上合资在许多管理模式上的高昂成本,价格是完全没有办法做到去跟国产品牌拼刺刀的。
综合产品力更弱,价格又更高,销量的节节衰退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跨国车企巨头的命门
车企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进一步的壮大,走出国门就是自然而然最正确无误的选择。无论是大众,还是丰田,以及通用和福特,也都是这样做的。
这又会有一个问题,全球的汽车市场只能说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保持一致,但是受制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但是在另一些时间段对用车的习惯和偏好,必然是分裂的。而厂家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百分百的精力投入。
从心态上说,可能这里只是你的一块区域,而对于别人,可能就是生死必争的主战场。
一旦某个些地区的用车环境和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波动,那这个国家的市场份额也会随之产生剧烈的变化。因为无论是从管理能力和精力上,还是从心态上,都是没有办法去竞争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我们的国产品牌将来做的更大更强,有朝一日如若能够站在顶峰后,需要面对的最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