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朗日的忧郁的回答
说来也巧,我听过的第一个报告,就是高中时学校请来北大物院的老师讲高温超导。尽管那时我还一心想搞量子引力,想做弦论,但自那时起,高温超导的问题就始终扎根在我内心深处。
我上本科最开始做的其实是黑洞超辐射,做了一年,感觉可能还是不大适合我。在这个阶段,我第一次念了Anderson的more is different,这篇文章彻底重塑了我的基本观念,让我意识到原来不止有还原论一条路子,于是决定转向凝聚态。
后来又做了一年berry curvature,做出一些小玩意,始终没有太接触高温超导,不过这个过程中脑子里始终在琢磨相关的问题,总感觉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虽然本研老板告诉我,最好不要去做强关联,做自旋电子学会好一些,但鬼使神差地,我好像还是不由自主要去做高温超导,做强关联。
后来保研夏令营的时候,我检索了全国所有正经做高温超导理论或者强关联理论的老师,海投了一波,结果最后很幸运地申请进了一个真正严肃地做强关联理论的组,然后开启了相当波折的研究历程。
在博士阶段,我最开始去听holographic quantum matter,觉得这帮人太酷炫了,ads/cmt简直神中神,然后找来他们的书念,但总感觉和我想的严肃可靠的物理好像不是一码事,遂放弃。
后来因为觉得数值精确算法很牛,所以去做dqmc和dmrg做了一年多,但始终不得要领,不知道到底应该拿来做什么问题。而且越做越不爽其局限性,特别是感觉抓不到物理图像,只是机械地输入哈密顿量进行测量,到底怎么理解机制,我确实体会不到。
最后绕了一大圈,回到了我们组的核心方向,非微扰场论,物理问题也转回到一切的起点,高温超导YBCO的相图理解。结果这一块还真做出点东西,搞出来了一套系统计算关联的非微扰理论方法,拿这套方法去Hubbard model小试牛刀,没想到还真挺好使。
拉格朗日的忧郁:量子多体理论到底在干嘛?(观大黄猫老师新文章有感)
如今我也还在做非微扰场论,虽然做的算是冷门,不过自己姑且还是觉得实实在在做了一些踏实工作出来,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和理想。至于未来,希望能把自己的方法推销给更多做计算的人,以及搞出来更有使用价值的非微扰方法出来,让自己面对同行能更心安理得地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