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墨的回答
我们家没有给孩子报过课外研学,而是每年他们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去两天一夜的研学,平时会有一日研学活动,去的地方有远有近。
孩子去过几次研学后,感觉在生活上独立了很多。比如完全可以一个人坐车,跟着老师出远门几乎可以做到说走就走;老师带着外面吃饭,订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自己的东西都会自己看管好,还会给妈妈带小礼物回来,等等。
孩子研学回来能开启话匣子模式,把这一路的见闻滔滔不绝地分享给我听。有时会拿回来一些资料,是他研学参观时发的科普材料。有时会给我看他做的笔记,是晚饭后老师组织的晚课上画的旅途中的画。通过研学他确实长了很多见识,开拓了眼界。但是要说他学到了多少科普或知识,我没有深究过。因为我觉得低年级孩子不可能见一次就把所有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就可以了。
那么,回到问题所在:看重“游”还是“学”?我觉得二者皆可,但是不强求。相比这些,我更看重这种体验对孩子的生存能力的培养。
可能我比较佛系,觉得只要小朋友和大家一起出去可以开开心心地学和玩就可以了,不会要求他必须背出点儿知识来。
之前给孩子报名学校的一日游活动,朋友说那么贵还要报啊?有那个钱可以大人孩子一起出去好好玩一天。我的解释是,贵是贵了点儿,但是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以外的大人和同龄人一起结伴出行,这种体验和锻炼值得花这么多钱。
今天是孩子学校教暑期研学手册的日子,他们为了这次两天一夜的研学,做了两个多星期的准备。期间,分了研学小组,每个人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比如我儿子负责管理他们小组的时刻表。他们写下了研学期间的个人目标、个人愿望,讨论制定了活动规则。
生活方面也有一些细节,比如住宿时如何更衣、沐浴,洗漱。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常识,看似不需要练习。但是老师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家的习惯,但是既然是参加集体活动,晚上集体住宿,希望大家都遵守集体规则,做到不给他人添麻烦,整齐划一。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确实是应该如此。毕竟低年级孩子没有那么多“眼力劲儿”可以自主调整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行为。
我们是参加学校的研学,所以研学内容无需自己操心。如果是自己找研学机构和挑选方案,可能就是另一种心态了。不过,即便是自己找研学,我依然看重“游”和“学”两方面,并且还会格外注意内容是否健康、符合我家孩子的兴趣爱好,出行和目的地的安排是否安全,以及参加者们的大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