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来的回答
施暴者本人变成受害者家属,《默杀》在这一刻,无声的恶没法缄默。
坦白讲,没看之前,我以为又是一部聚焦受害者贩卖痛苦的影片。
没想到小彤才是nextlevel,以身入局的人。
细节一:小彤一直会说话
除了彩蛋的哼歌,小卖部,李涵对小彤说,“你出个声,让爸爸知道你在听。”
在哪里买电影票最便宜、优惠力度大?那些实付9.9电影票怎么买?低价电影票怎么来的?
这里的出声可以理解为碰击外部事物,让对方听到,小彤在听,但李涵全程并没有和小彤使用手语,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如果长期无法说话,需要用手语交流,但李涵没有。
她只是在某节点时刻,比如警察问询,李涵让她写下来。
证明小彤并非先天哑巴,也不是ptsd。
细节二:小彤具备习得破坏性
小彤很勇敢不代表她没有童年精神创伤。
从李涵对丈夫陈明章的态度,能看出,他的不轨倾向应该有显露过意图,为了生存,李涵被家暴得忍,女孩的潜在危险也得忍。
人的破坏性元素原就是多元的,有本能、遗传、生物命运,也有外在的环境和社会力量。
陈明章的侵犯掀起小彤体内微弱的恶,激发她的报复因子和残余碎片。
细节三:李涵的恐惧和战栗
李涵是爱小彤的,当然小彤也是。
一场母爱怎么会从温情走向窒息。
礼堂,校长的女儿从惠君掉下来的地方被绑着示众,所有人都在逃,只有李涵在寻找小彤。
李涵在恐惧这到底是小彤所为,还是小彤策划?
一个9岁的女孩能亲手杀亖侵犯她的继父,冷静的看着母亲销毁证据,其心理素质可想而知。
李涵杜绝一切男性靠经小彤,时刻谨慎的盯着她。
她声嘶力竭那句,“可我是个母亲啊。”
不止是怕女儿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而是她知道女儿以暴制暴的暴戾因子在疯长,正义不能通过私刑解决,否则就是违法。
她的过度保护,既是爱,也是桎梏,更是没能天理昭昭滋生的恨意。
细节四:霸凌姐妹花是小彤引导林再福策划的一场反杀
小彤是个极度“理智”的人。
悲剧已生,尘埃落定。
声嘶力竭和悲伤于事无补。
没人为她们翻案,也没人能让她们释怀。
没释怀的恨,皆是被压制的不公。
小彤憎恶李涵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她想脱离这场怪圈,林再福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你好再见妈妈》中有一句台词,“你知道为什么丧子的父母没有称谓吗?因为无以言表。”
相依为命的父亲,痛到极致的男人,是小彤最好的利器。
她知道机会来了,蛰伏该结束了,小彤亲眼见证林再福每一场虐杀的过程,如同倾泻多年不见天日的委屈。
小彤的表情仿佛在说,别急,报应不爽,会轮到你的。
细节五:以金桔赠礼的每个人都是帮凶
校门口的传单哀求,是个轮回,钟晓晴的母亲,林再福,李涵都在雨中询问过自己孩子的下落。
还有冷漠不耐烦驱车离开的校长。
每一场非当事人,都选择冷眼旁观,或成为默杀的施暴者,或成为默杀受害者。
不该沉默时沉默,沉默就是在无声加码。
方老师的《觉悟》,是精神洗礼,却成为施暴者的冠冕堂皇。
“我们存在于此,无论何时何地,皆为众生,众生之行,引发觉悟之链,觉悟的终点,皆是新生的起点。”
方老师认为已亖者成为既定事实,法不责众,却忘了,已亖者鸣冤难平。
方老师认为已亖者成为既定事实,法不责众,却忘了,已亖者鸣冤难平。
他的《觉悟论》更像开脱。
而他的开脱在上校长车的那一秒,不能说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纠葛,毕竟校长行贿和慈善机构诈捐,身为校老师并不可能没有一点耳闻。
方老师更像一个高级的黑白人物,善意不假,恶念难收。
李涵在方老师退休送的金桔,和林再福送方老师走,都在无声的告知,你想安然下桌也没那么容易。
细节六:惠君亖在生日当天,小彤决定献祭
决定去天台救惠君的那一刻,小彤杀心已起。
被李涵拦下,不是李涵不想救惠君,而是李涵不能以小彤的方式去救。
当林再福最后质问李涵为什么不救她的女儿。
他说:“我们都是罪人,你现在和我一样。”
李涵说:“我和你不一样。”
李涵是自私懦弱的,毋庸置疑。
我要让她知道界限在哪,界限在于法律之外的地带不能触碰,这是底线。
也是一个母亲的哀求。
赢与输对于小彤而言,这一生都是阴暗的潮湿,这是李涵视角。
但对小彤而言,她宁可身陷囹圄,也不愿精神困苦。
这是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的地方,叫遗憾,也是心魔。
李涵没想到短短的时间差,惠君会亖。
林再福说我们都是罪人,你现在和我一样,李涵说我和你不一样。
是不一样,李涵畏惧势力,但相信法律,她的骑虎难下,在于有了杀人证据,所以得处处小心。
林再福的反杀,就是以恶制恶后,选择自戕。
对,也不对。
对的是拳拳爱子之心,不对的是再极端也不能违法。
细节七:小彤最后出现在监狱,是被捕还是自愿
我更倾向于是自愿。
陈语彤不是一个逃避型人格的人,相较于所有人揣着明白糊涂的过,她不要发烂的人生。
她要腥风血雨,哪怕不得自由。
她要极致的白,和癫狂的黑,而不要混淆于黑白之间的喘息和苟活。
在奴颜婢膝里求生存,只会让她活得压抑且痛苦。
她憎恶房东的伪善,她憎恶校长的不怀好意,她憎恶方老师的双重面,她也憎恶所有对她指指点点,在沉默中给她重重一击的人。
小彤的行为更像打破规矩的掀桌,谁也别想体面散场。
完成这场精美的策划后,她正大光明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归宿。
谁也没法再用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去伤害她。
这是陈雨彤想要的人生。
《默杀》的恶与善原本就是相对,小彤的心理的确不正常,但她是个善恶分辨,有较强自控能力的人,如果没有接二连三的伤害,她不会选择反击。
如同钟晓晴的母亲,为何钟晓晴失踪,她直接认为和小彤有关。
陈明章家暴那晚,钟晓晴母亲知道经历了什么,徐妈也知道。
每一个知道的人,都选择三缄其口。
再见面时,却恢复成点头之交。
就是因为知道家宅不宁,这些沉默的帮凶才敢肆意欺凌。
弱时被人欺,强者纵容欺人,在规则消失的环境里,武力成为了护体的救命稻草。
与其说《默杀》是在聚焦受害者,不如说它是在讲法律与道德。
法律之下是警戒线,警戒线边缘不代表都是好人,道德之上是良知,恩仇得报不代表都是坏人。
这场《默杀》,我认为值得走进影院,细细一观。
踩警戒线,还是守良知,是每个看完《默杀》的人,该反思的课题。
约束,往往比忏悔,更懂布控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