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中国人的视角中,罗马属于“华夷之辩”中的“夷”吗?

知乎热榜4个月前发布 NIUC!
1,048 0 0

Wahrscheinlich的回答

你得看具体时间阿……港真,我不是很赞同一些流行观点,逮着“有类中国”就将中国和罗马眼中的彼此固化为“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实际上,在“华夷之辩”的作用下,西方世界作为华夏“他者”的夷狄形象是被中国想象和赋予的,并随着保守对外观念的日渐强化而不断异化。但在东周秦汉时期,对异域民族或国家的贬斥、“夷化”还主要集中在近边一带,这些势力地处华夏周围,与中原王朝有着较大利害冲突,而远在西极、亦真亦幻的大秦国家因对中国无关痛痒,尚未受到华夷观念的较大冲击。而到西晋以后,中国获得的罗马信息多从西北陆路传来,几经濡染,已有相当浓重的西胡特征,加之分裂时期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心理,使得贵华夏、贱夷狄的文化自我心态更加膨胀,于是“被夷化”的民族、国家由少增多,由近及远,远在极西的大秦国家亦未能幸免。

  • 在《后汉纪》里,大秦“国王髡头而衣文绣”,《后汉书》则称其国人“皆髡头而衣文绣”,髡首文绣似乎已成为大秦全民的风俗习惯。而依据中国的文野标准,髡首带有惩罚性质,暗含贬义。
  • 《吴时外国传》又云:“大秦国人皆着袴褶络带”。所谓袴褶,乃是一种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用裘裳的衣着方式。
  • 《南齐书》载,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率军南下寿春,南齐参军崔庆远、朱选之妙语退敌,赢得孝文帝的尊重与赞赏,引军之际,赠“庆远、选之各袴褶络带”。看来这是一种便于骑乘的胡服。
  • 《晋书》所谓大秦人“貌类中国人而胡服”,或就其袴褶络带而言。
  •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引《外国图》称:“大秦国人长一丈五尺,猿臂长胁,好骑骆驼”。此《外国图》,《史记正义》作吴人《外国图》,则其成书或在三国时期。从“猿臂长胁”的形象描绘看,大秦人又已具有非人形象的某些特征。
  • 晋人殷巨《奇布赋》中,远来“献琛”的大秦国家已被想象成“荒服之外国”,“仰皇风而悦化,超重译而来庭”,成了域外夷邦的普通一员。
  • 《凉州异物志》又云: “大秦之国,断首去躯,操两刀屠人”。这种肢解人体的残忍行为,显然不是礼教社会的赞赏举动。

据此可见,魏晋时期的大秦形象已大打折扣了。

诚然,帝制早期的中国确实对地处远方的罗马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史学家也逐渐意识到前人加戏太多了。袁宏和范晔就对某些大秦传闻心存疑虑,他们断定大秦所出“奇异玉石诸物”谲怪不经,干脆不予记载。范晔在记述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朝贡事件时,又对其“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的传说表示怀疑,称“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认为是传述者过于夸张,导致传闻与实事严重不符。

那么在古代国人的视角中,罗马究竟属不属于“华夷之辩”中的“夷”呢?简单粗暴的华-夷二分法可能难以将罗马归于两者之一。古代史料并没有指名道姓地称罗马为蛮夷,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文献的写作方法,罗马在古代国人眼中的形象无疑受到了“华夷之辩”的显著影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