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的回答
实名劝退所有想直接入骨传导耳机的朋友!!!
因为,你们好像对骨传导耳机的缺点,一无所知。

音质差
说音质差,有点侮辱音质这个词,可以说没有啥音质可言。
发声和传导原理通过骨头传递的,而低频的衰减和高频的阻隔,决定了骨传导耳机几乎没有低频也没有高频,只有人声部分。

一首歌,发现没有高频的乐器和低频的震撼,只有歌手清唱,你说有啥音质?
漏音和易被干扰
只要音量超过80%,几乎所有骨传导耳机都有不同程度的漏音,
区别在于:一线品牌漏音控制的相对出色,而山寨骨传导则直接躺平,漏的一塌糊涂。
爸爸说骨传导耳机是通过振动骨头让耳朵感受声音,可为什么他听歌时候我在一边也能听到声音?
而且,只要外界环境声音嘈杂一点,由于声音的掩蔽效应,音量大的会掩盖音量小的,你就会听不清楚耳机的内容;
而为了听清楚,你就必须提高音量,而一旦提高音量就又会漏音,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不舒适的夹耳感
不入耳的设计的确可以长时间佩戴,但耳机是要固定在头上的啊,而和皮肤接触最多的,就是夹在头上的振子。
如果你超过2H佩戴,那么夹在头部的压力,一样会让你难受,甚至想要立马取下来。
关键还不在这里,骨传导最佳的音质传输部位,就在那里。
如果你换个地方,那么骨传导路径导致的音质损失更加明显,换个佩戴位置会导致音质体验更糟糕。

即便骨传导火的一塌糊涂,但一旦离开运动领域,和传统TWS相比,没有一点战斗力。
骨传导背后几个品牌的故事
曾经的骨传导领域,只有韶音,一家独大;
而且又申请了很多骨传导领域的专利,几乎杜绝了跟随者。
但随后专利战逐渐升级,越来越多的骨传导品牌联合第三方组织,对骨传导的专利进行了无效否决,且竟然取得了成功。
于是除了领导者韶音之外,其他家骨传导品牌也在最近一两年快速成长,比如我们熟知的墨觉,南卡,劲豆等等。
墨觉是我在年中参加电声科创训练营的时候,胡老师提到的,因为他们专门组织无效掉不少韶音的骨传导专利,加上苏州声谷的支持,开始从0开始快速增长。
南卡则是在智能化上面卷到极致,骨传导产品本身很难做出差异化,但南卡却在智能化下了大功夫,不论是NFC链接,还是其它各类智能体验,都是韶音没有顾及到的。
而劲豆则是努力在耐操防摔方向走在极致,因为骨传导最合适的应用场景,就是户外运动,这些场景摔几乎是常态,而耳机通常在抗摔上都做的比较弱,所以单点突破。
除了上面比较知名的一些品牌,闲鱼上你还能看到几十块钱的骨传导品牌,但我要提醒下:
这些压根就不是骨传导,甚至都没有振子发生单元,而是放一些大喇叭,有没有听力损伤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这么大的音量在耳边,长时间只要是个人都会被影响到。而且各类的认证都难保做完,所以听天由命吧。
了解完骨传导耳机缺点,还有背后几个品牌来来回回那些事,
如果你还是想要选骨传导耳机,那么可以这么做选择:
(运动场景下,骨传导可能还是最优解,但普通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运动决心,看看跑步机这么好一个产品,在知乎上的风评就知道了)

墨觉Run Plus,可以作为运动+游泳两种场景的耳机,因为既能连接蓝牙,同时还支持MP3本地模式,同时对游泳水下模式进行了音效优化。属于海陆两栖类骨传导耳机,也是目前骨传导耳机天花板。
韶音Open Run Pro,可以作为陆地运动骨传导耳机综合体验天花板,虽然作为骨传导开创者,但韶音比谁都知道骨传导的缺点,所有在这款上为了解决低音不足的难题,加入了气传导部分做加强,属于骨传导+气传导融合的新型“骨传导耳机”。属于目前陆地运动骨传导耳机音质天花板,也是韶音从骨传导跨越到气传导的里程碑产品。
南卡Runner Pro4,可以作为普通用户全能型骨传导耳机智能天花板,产品本身音质体验和创新的NFC等体验,都是比较领先的,但本身重量较重,且没有采用和同类产品一体化的硅胶工艺,所以可能会有一点点失落。但如果特别在意智能和创新功能,那么南卡可能是比较激进,也是唯一的选择。
劲豆骨传导,这是一个新型的品牌,在同质化严重的骨传导耳机上,能够从品控这一个维度,努力拉开差距,虽然这个卖点很难短期被用户看到,但骨传导耳机应用的运动场景本身就是一个对品质要求很高,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劲豆的优势也会逐渐展开。
作为聚焦在无线耳机的博主,欢迎对无线耳机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