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鱼酱的回答
我从2016年开始从事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到现在满打满算八年了。
在这八年里,我见过许多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不易。相比于远洋型的鲸类物种,中华白海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面临的威胁更多。 因此对我来说,保护海洋环境没有哪一刻不重要,但总有那么几个时刻,它们生存之艰难非常直观,能够瞬间击穿我。
我相信,这些场景也会触动到大家。
场景一:断了上颌的少年海豚
2019年9月,我们在江门台山海域调查的时候,发现了一头上颌完全断掉的少年中华白海豚。当时有不少海豚都跟在拖网船后面捡漏捕鱼,其中这头小家伙表现得特别卖力。因为很活跃,头部又一直伸出水面,所以我们很快就发现它缺少上颌。
它孤零零地游着,不远处是一对母子对,母亲紧紧地挨着自己的宝宝。相比之下,这头断颌少年显得特别可怜。当时我们很为这娃担心,因为它年龄并不大,未来能不能自己抓到东西吃,能不能活下来,真的很难说。海豚的牙齿没有咀嚼作用,依靠上下颌+牙齿咬住猎物,然后直接吞进肚子里,颌部如果断裂,进食将变得很困难。
我们不知道它为何断颌,但这更可能是后天形成的。例如,南宁动物园圈养的中华白海豚也是上颌缺失,缺失的原因是它的嘴巴卡到了管道口,拼命挣脱而折断了。这头少年的上颌是从根部完全断掉,我们不能确定它断颌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其有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断的,因为这种情况确有先例。
场景二:受难海豚的同框照
这是两头生活在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它们的背鳍基部前端都有绳子肋过的痕迹,这种痕迹通常是由网具造成的,可能是被遗弃的幽灵网具,也可能是还在使用中的养殖排麻绳。
这两头个体身上出现绳索的肋痕并非同时,它们甚至还不是这片海域里唯二身上有绳子肋痕的中华白海豚。一片海域里有多头海豚身上有绳子缠绕的肋痕,甚至有两头个体能够被同框拍到,可见网具缠绕对生活在近海的鲸类动物有多大的影响。
这些绳子的肋痕这么深,你可以想像,它们当初为了挣脱这些绳子,该有多么惊慌,用了多大的力气,流了多少血……
场景三:当海豚一直饿肚子……它们也会“消费降级”。
人类活动不仅会直接伤害中华白海豚,过度捕捞、繁忙航运、排放污水等行为或现象也在间接影响它们。
这是中科院深海所的鲸豚研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通过无人机分别从高空观测、评估生活在四片海域(广西钦州三娘湾、广东湛江雷州湾、广东江门台山海域、广东珠江口伶仃湾)的中华白海豚的身体状况(肥瘦程度),他们发现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健康状况更好,而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健康状况最差。
身体健康状况排名靠后的伶仃湾和三娘湾中华白海豚,在最近的种群评估研究里也表现了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
海豚的健康状况不佳,说明它们的进食不能得到保障,这通常是由于它们的食物不够充足,或是捕食行为经常受到干扰,或是身体正在遭受疾病或其他压力的侵扰。
健康状况不佳,就会进一步导致它们的生存率降低、繁殖率降低,尤其是当一整个种群的大部分个体都在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这个种群的延续就要敲响警钟了。
我们在野外做调查的时候发现,即使是在周边布满养殖排的地方,或是大型货轮、疏浚船来来往往的地方, 也会有中华白海豚的身影,此时它们的行为很单一,就是觅食。因为对它们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哪怕要“深入虎穴”也必须去,毕竟吃不饱也活不下去。
过去呢,过去的中华白海豚是这样的吗?恐怕不是。
通过研究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食性变化,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中华白海豚所捕食的猎物所处的营养级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相比过去,如今高营养级猎物的占比减少,而低营养级猎物的占比增加了。
这就好像我们人类的“消费降级”:没钱吃螃蟹,那就多吃小虾米。
我们也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捕食效率很低,尤其是在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它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寻找、追逐、捕获鱼……被鱼溜走……然后再捕获。
那么,在食物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容易捕捉的大鱼少了,只能捕捉小鱼,而要填饱肚子,只能想办法去捕获更多的小鱼,这个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就更多了……
也许你没有想过中华白海豚会受到饿肚子问题的困扰,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回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话题。也许你会觉得,对于这里列出的三个场景,我们普通百姓无能为力,帮不到这些海豚。其实不然。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海洋,你可能会是一名游客,一名钓手,一名航运、捕捞业或养殖业从业人员,甚至是一名科考人员,那么你就可以提醒开快艇的船长在有鲸豚出没的近海海域控制船速(涠洲岛观鲸船不受约束地追鲸的问题仍未解决→【动物在中国】vlog: 我们亲眼见到了身边不文明观鲸现象),约束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抛弃网具和其他难降解的海洋垃圾;就算你平时不接触海洋,你也可以谨慎地挑选可食用的海鱼,并呼吁身边的人多关注海洋生物正在面临的问题。
海洋对地球来说太重要了,随着我们对海洋的了解逐渐深入,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它紧紧相连。不只是中华白海豚,海洋里的生命都或多或少受着人类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Serres A, Lin W, Liu B, Chen S, Li S. Skinny dolphins: Can poor body condition explain population decline i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Sci Total Environ. 2024 Mar 20;917:170401. doi: 10.1016/j.scitotenv.2024.170401. Epub 2024 Jan 26. PMID: 38280614.
Zhang X, Yu RQ, Lin W, Gui D, Sun X, Yu X, Guo L, Cheng Y, Ren H, Wu Y.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reveal anthropogenically driven spatial and trophic changes to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19 Feb 15;651(Pt 1):1029-1037.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9.256. Epub 2018 Sep 21. PMID: 3026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