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时看的东西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科研直觉很薄弱,越迷茫是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

韩愈字退之的回答

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的普通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基本都不存在什么科研直觉。

你所谓的灵光乍现,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邯郸学步,一种是肌肉记忆。

邯郸学步其实非常简单。

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去找本领域或者相近领域的一篇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既可以是行业大佬的代表作,也可以是最近引用量奇高的paper。

首先要做到理解框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啥发现”的四环,分别去对应这篇文章“准备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它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何在-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研究结果和最终结论”,反复思考他是怎么从第一步过渡到第二步的,又是怎么通过第三步来为前两步服务的,以及最后的结论是如何回应前面三步的。一开始理解不了也没关系,可以稍微死记硬背一下,重点是去学大佬的研究思维和脉络。

其次要做到理解细节。这里的细节可以是上面提到的任何一步。以实验方法为例,假设你想要得到与他相似的结果,你准备如何去构建自己的实验条件?与他文章中提到的setup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有哪些?不同的这部分会对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差异?有没有办法去曲线救国也即优化这些差异达到相同的效果?文章中不可能对所有的细节进行事无巨细地呈现,那对于缺失的环节,他应该是怎么合理设计的?我有没有可能根据结果来反推出来?如果能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得很清楚,就说明你对这些细节理解到位了。

最后要做到吃透文本。如果这篇文章是native speaker写的,那不妨一个字一个字地掰开了嚼碎了去消化,主要是感受一下学术英文写作的技法和行文,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

等把这些都理解明白了,我能不能把文章一撕,独立地、从头到尾地进行一个类似研究?

以上就是邯郸学步的三个要点,高情商的说法:复现。低情商的说法:照葫芦画瓢。

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没关系,重点是你学到了大佬的做事方式,并且能亦步亦趋地搞出点东西。

肌肉记忆说起来也不难。

前面说的“邯郸学步”,是指对一两篇文章的模仿,而在这里就把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你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苦心孤诣地去精读论文。

定个小目标:博士生100篇起步,硕士生50篇起步。

在一开始的十几二十篇里,你都得用邯郸学步的方法,把它们真正融化到你的血液里。

再往后,量变引起质变,你就不用读得那么辛苦了,因为你基本已经掌握了常见paper的套路,搭眼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所以此时只需要聚焦最核心、最创新的部分,也就是你之前没见过的东西,逐步完善你的知识图谱。

光看论文还不够,相关的课程和书籍也得去看,去学,去补。

做这些有啥用呢?就是为了培养你的肌肉记忆。

因为大多数难题的解决,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完善,当你的知识储备达到了,自然而然就会明白怎么解决。

所谓纲举而目张,你只有把渔网举起来了,一个个圆孔才更加分明,也就没有漏网之鱼了。

读研过程中要始终明晰自己的定位:我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学术天才,而只是一个科研农民工。

农民工需要绘制整座大楼的图纸吗?不需要。

他只需要做两点:一是跟着师傅学习技能,二是靠大量的重复训练把技能固化为肌肉记忆。

无他,唯手熟尔。

from 知乎热榜 https://ift.tt/dCzxsAe
via IFTTT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