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苗的回答
本质上,自研这个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它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并不取决于自研这个行为,而是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
华为做海思大获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华为的成功是一整套的体系化的策略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单一动作的成功。
在11年余总接手终端,坚定发展海思的时候,自研并不是一个加分项。当时的中国科技企业代表还是联想,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还是业界主流认知。
14年Mate7大爆发,本质上和自研芯片也没有关系,是Mate7整体的产品定义和渠道策略的成功,甚至于,当时的麒麟芯片其实是拖后腿的。
对于当初的华为手机来说,内核逻辑是凭借华为的体系化能力,实现手机业务的突破,手机业务带动芯片研发的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化的能力建设。
当然,到后期,随着麒麟的成熟,从口碑到技术的框架打造完成,反而过成为终端业务的核心助力,这是另一件事儿,本质上麒麟是终端业务支持下,华为打造的果实,而不是终端崛起的理由。
2018年之后,麒麟给华为手机带来的助力很大:
- 足够的出货量支持下,使得麒麟的成本开始低于高通平台,让华为有了更充足的空间进行价格战,无论是当初搭载麒麟980的nova5 Pro,还是搭载810的荣耀9X,都是麒麟成本优势下的降维打击。
- 自底层而上的全面能力建设,使得华为的产品优化从黑盒走向白盒子。因为优化的确定下和严格的品控,给华为的手机塑造了极佳的用户口碑。
- 自主可控的产品节奏,以及规模效应下的资源竞争优势,使得华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拿到台积电最先进的制程,这使得华为的节奏一直领先对手。18-19年,华为的旗舰平台基本上在12月之前就可以完成产品的全面铺设,从旗舰到终端。而对手的节奏基本上在三月份之后,接近半年的时间差。
聊完了华为,我们再去看小米的自研芯片,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小米自研芯片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 足够出货量支撑下的成本优势,小米现在和高通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小米全面自研取代,必然会导致和高通的关系恶化。要知道,在全球市场,高通附加于处理器之上的专利体系保护,是一个关键点。小米的专利实力和华为是两码事儿。华为可以无惧高通的专利覆盖,不代表其他厂商可以。
- 小米品牌对于处理器的带动能力。华为能做海思,是有时代背景的。在11年这个节点上,手机智能化时代的芯片巨头还没有形成,芯片品牌对于终端的带动其实是有限的。到14年之后高通巨头化完成,麒麟的品牌认知也在快速完成。但2024年不是这样了。
- 自下而上的体系化能力,使得优化从黑盒走向白盒?当下小米两条线作战,企业重心在转向汽车,这个时候小米是否能够调集足够的资源来完成这件事儿?
- 节奏领先?2024年,台积电愿意给你单独开一条产线,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想要成为核心合作者去争资源,这个我觉得真的不容易。当初华为能够领先高通去和苹果争资源,一方面是海思和台积电的深度绑定,而不是高通在三星和台积电之间反复横跳,另一个则是Mate和P的大崛起,华为每年稳定的几千万颗旗舰芯片的订单保障。
如果小米的目标只是造出来一颗可用的芯片,或者说,小米觉得,华为的成功,关键在于自研,小米只要完成自研这件事儿,就成功了。
那当我没说。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