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知乎热榜4个月前发布 NIUC!
1,154 0 0

开千岁的回答

朱世巍的回答可谓错的离谱,可见其根本没接触过近几年出版的东线研究作品,少数有据可查的古墓观点出处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建议自己把回答改了,起码读读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战役首席专家扎木林的新作再来发言,当然不改也没事,留着给大家做个反面教材。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朱的离谱言论如上

首先过一遍1943年东线德军夏季攻势出厂的过程,东线四个集团军群军头当中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最先被希特勒拉去参与1943年夏季战局策划的,原因为何,除了曼施坦因是其中战功最为卓著者的“大天才”外,南线德军当时正在他麾下围绕哈尔科夫与苏军缠斗,自然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点关注,那“大天才”是怎么策划的呢?

(德国国防军)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灵活的防御来消耗红军在中线和西南方向的力量;整个国防军的艰难形势促使了这一想法。在冬季战役结束时南方集团军群以24个步兵师和13个装甲/摩托化师的兵力守卫着长达650公里的战线,没有预备队。曼施泰因回忆,这预示着我们需要在作战上保持弹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指挥官和作战部队仍占优的质量优势。”[1]

43年2月3日,曼又向新晋总参谋长蔡茨勒提交了一份形势分析报告和一份“单独给元首”的备忘录,建议其集团军群右翼撤退到梅利托波尔-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防线,同时在左翼集结一个反击群,按照他的设想苏军会追击撤退的德军,但在第聂伯河沿线的防线会将之钉在原地,而左翼可以趁机向东发动攻势将苏军分割开来,然后转向西南朝亚速海海岸方向推进,,这样一来在这个轴线上的苏军将被斩为两截从而遭受重创,前线也将稳定下来。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认为有必要让部队放弃顿河流域进行大幅补充,并牢牢控制奥廖尔-库尔斯克地区,或者在极端情况下转而着眼奥廖尔-利沃夫地区的防御。

当然这个“不成器”的设想毫不意外被希特勒否了。

时间来到三月初,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一带取得了令苏德两方都难以意料的一场胜利,东线西南部的作战态势对德军突然一片大好,然而春季的温度回升却比往常提早开始,道路逐渐变得无法通行,占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之后德军将暂停作战行动,并在天气转好和路面干燥后再做下文,就是在这个时候,进攻库尔斯克的计划“堡垒”的雏形诞生了,然而这个计划的提出人和支持者都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大天才”曼施坦因,而另有其人:

1943年3月10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与其下属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施密特打了个电话,后者负责防守奥廖尔南部的一段战线,两人电话交流的核心问题在于当时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右翼与第二集团军的左翼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克鲁格希望施密特在刚从勒热夫退下来的第九集团军的协助下于泥泞期来临前堵上这个洞,他计划让第九集团军在奥廖尔南部向库尔斯克进攻来牵制中央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以掩护第二装甲集团军发起一场反击。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堡垒”雏形之父—二装集司令鲁道夫.施密特

事后,施密特向友邻单位的军头曼施坦因准备了一份报告陈述了他的看法,第二装甲集团军目前的实力遏制住苏军向布良斯克的推进已是勉强(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兵力都在第九集团军麾下),除非第九集团军在进攻的同时再调出一些部队来支援二装集他才能完成克鲁格要求的反击,但要在泥泞期到来前完成这一任务基本上是痴人说梦,于是施密特抛出了一个比克鲁格的计划更宏大的解决方案:

在奥廖尔南部集结更强大的兵力直接向库尔斯克进攻,同时与从哈尔科夫向北推进的南方集团军群配合。

这个解决方案正是德军日后进攻库尔斯克的行动—“堡垒”的雏形,克鲁格对这份“很有精神”的方案甚是满意,曼施坦因虽然也赞同施密特的计划,但附上了一个大前提,“为了最大程度获利这次进攻应尽快发起,至少在3月底之前,也就是在泥泞期开始之前”,然后交给了希特勒,但正如随后所见,后者瞻前顾后一再将进攻日期拖到了7月,即使错过了曼施坦因提出的最佳实施时间,希特勒仍拒绝放弃这个计划,并将其作为夏季攻势的主要行动基础。

至于朱世巍认为的:

“曼施坦因觉得自己有了足够多的大玩意,跃跃欲试”

是典型的饭圈粉丝言论,首先,对“足够大玩意”的兴奋在希特勒身上倒是反应甚多,2月18日在扎波罗热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一次会议上他就当着数十名将官的面开始其特有的天花乱坠的描述:

到五月初,我们将接收98辆保时捷设计的全新重型坦克歼击车。除此之外还有一百五十辆虎式坦克。我们还将接收另外200到250辆坦克,加上50辆重型自行步兵炮、100辆喷火坦克和不少新式四号坦克。这些武器巧夺天工,战斗力不言而喻,坦克歼击车甚至可以在2000米的距离内摧毁任何敌方坦克,我们将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得到超级重型战车和重炮支援的进攻,我军将顺利地在敌人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之后展开突破......如果说去年秋天这些重型坦克(指虎式)在拉多加湖南边的表现未达预期,现在磨合期也该过了。我们的装甲在当世间所向披靡,傲视群雄,三四百辆规模的坦克推进足以碾碎任何敌人......[2]

最后,曼施坦因对“堡垒”的“跃跃欲试”和“觉得优势在我”更是无从谈起,曼自从计划被拖延后从未表现过任何形式上的积极态度,曼曾向希特勒递交过一份“堡垒”的形势评估,尽管他一直在克制自己保持乐观语调,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堡垒”的前景甚是担忧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3]

朱世巍这种崇拜莫德尔厌恶曼施坦因的心态在国内军圈不是什么稀奇事,曼施坦因当然不是什么“军神”“圣人”,其军事生涯的失败和缺点我早年在贴吧能数一揽子,等以后有空专门写个曼施坦因在1943年夏季两大战略失误的解析文,但这里劝朱一句,搞历史就搞历史,不要带着一些流量明星饭圈行为搞历史虚无主义创作带歪路人。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1943年2月德国国防军在东线遭遇了斯大林格勒的灾难之后关于夏季攻势行动大纲的讨论和制定就在柏林开始谋划,当时德军上下每个人,包括希特勒、OKH、各集团军群总军头,甚至是三军指挥官都认为1943年是德国与苏联为了夺取主动权而战的最后时限,至于为何,因为西边的盟军是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希特勒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东线重夺获主动权,以便自己能释放兵力更好提防来自盟军于西欧和地中海可能的进攻,根据对作战态势、自身能力及对苏联红军状态的大致评估,在三月初期间OKH便得出结论:库尔斯克地区给了德军最有利的条件发起主动进攻:

首先,这个突出部凸出于战线,扰乱了中央-南方两个主要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

其次,库尔斯克在两翼上对德国中南两支大集群构成的威胁不可忽视,苏联一方也可以用其主动进攻;

最后,OKH预期除了规划行动本身和将部队恢复到战斗状态之外,在库尔斯克两翼集结部队不需要承担其他物质和时间成本,德国人拥有很优厚的交通条件在库尔斯克两翼调配部队。

综上所述,打库尔斯克是德国人当时的最佳选择,至于“没有数量优势”,数量从来就不是制约德国人军事行动的最大阻力,毕竟他们老祖宗当年在科林就是拿三万三去打五万四的主。

最后推荐DD在芬里尔战史研究的考证文章——被遗忘的两翼:从相邻战场考察德军拖延发动“堡垒”行动的影响

德国为什么要打库尔斯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