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新电影《抓娃娃》点映,看过后你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如何?值得看吗?

知乎热榜4个月前发布 NIUC!
412 0 0

笙歌归院落小盆友的回答

蛮值得看的。仔细研究了一下《抓娃娃》的文本解构,发现剧本设置的很用心。在剧本里设置了很多我们日常听到过的“为你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道理”,并且用很幽默且夸张的形式展示了这些教育过程,但是在对于每一个“道理”,又同样设置了有力的反驳。

第一个让我意识到这种设置的点,是马继业为了省钱,就带着妈妈和奶奶去蹭“还得捞”的迎宾免费小吃。而妈妈和奶奶看出了马继业的心思之后,在等餐的众人面前感受到了没面子。奶奶甚至不再装瘫痪,直接抬起轮椅跑路。

但是,这些爱面子的大人却看着马继业被同学看不起,被同学欺负,被同学起外号叫“破烂张”,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磨练他的意志。这就是典型的:刀不割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

萨日娜扮演的奶奶,在故事里实际的身份是有名的老师,口号是:给父母一个大孝子。但是,她的实际做法,却完全配马继业爸爸的计划,以欺骗为前提,按照马继业爸爸的需求去“修剪”马继业的性格。

奶奶语重心长地跟马继业说“人无信而不立”。语重心长地教育马继业,企图让马基业拥有君子一样的品格。但是他本人,甚至在说这段话教育马继业的时候,都在用虚假的身份欺骗着马继业。

萨日娜所代表的教育家的身份就是我们从小到大都面对的“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具象化代表。说这些大道理的“家长”和“老师”们,自己真的相信这些大道理嘛?还是说这些大道理,只是他们用来压制、管理孩子的工具?

同样的悖论,还存在于沈腾扮演的马成钢马总身上。马总一本真经地教育马继业怎么看到事物的本质,怎么能通过捡瓶子赚大钱。但如果马总不是马总,而是真的像他扮演的那样是一个穷人,他这些赚钱的道理就根本没办法实现。马总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有道理,他实际暗中付出的代价一定远胜于那些塑料瓶子真实的价值。

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悖论,如果马继业的家庭是真的贫穷,他也是没有办法按照这个道理,能真的赚钱。因为贫穷的他们无法包场,根本竞争不过那些跟他一样看到事物本质的穷人呢。如果马继业的家庭很富有,他也没有必要用这种方法赚钱。或者说他们仍然会遇到跟他们一样看到事物本质的富人们还是要一样去拼杀。赚不赚到钱还是要看天意。

马成钢的成功,有他努力的因素,但同样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成功,肯定也有运气和机遇的元素在。马成刚想让自己的儿子完全复制自己的成长道路,然后达到自己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认知。

但是,就因为马成钢是成功者,是有钱人,所以教育家李老师要配合他,妈妈再心疼孩子也要配合他。

因为是喜剧电影,所以剧本里还给这些父母们留了一丝面子,把马成钢设置为一个成功的有钱人。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可以相信自己认定的理论。但现实的生活中,却有很多自己并没有成功的父母,却坚信自己有一套理论可以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就像故事开头,马继业问马成刚,既然我们家的人都这么爱读书,既然爸爸说读书会改变人的命运,那为什么我们家还是这么穷呢?现实中有多少父母会被这样质问呢?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其实抛开《抓娃娃》里面那些搞笑的因素之后,从文本上看,电影还是揭示和讽刺了很多现实问题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