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魔法格斗技的回答
感谢官方 @知乎亲子 的邀请。
作为省级实验室成员,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学生参观,以小学生或学龄前儿童为主,这应当也算是一种研学教育了。
主要就是医学的科普,展现一下人体结构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不敢给他们看大体标本),实验动物是什么样的,试管、烧杯这种简易实验器具。
总而言之吧,每年都挺热闹的,但是否真的能吸引孩子,给孩子带来知识,引导孩子走上实验之路吗?
我并不好确定。
倒不如从我自身说起吧:
我从小在医学院校长大,最喜欢在解剖室和化学实验室玩,这种生长环境下,就让我对尸体之类的失去了畏惧感,也让我成了几个绝不相信牛鬼蛇神的唯物主义者。
这种经历确实对我的性格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么想来,如今我学医,很有可能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但是吧,我毕竟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而不是一个教育片段,不能混为一谈。
回想我中小学教育,学校确实组织过一些研学活动(说起来,现在的学校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了吧),绝大多数就像如今工作后的我们,到一个地方拍个照,然后各玩各的手机。
唯一一次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确实很有大学府的氛围,那次研学还是08年,迎接奥运的一年,第一次去大城市的我可算是增长了见识。
让我认识到了,世界并没有那么小,世界也并没有那么远。
这可能才是研学教育的意义。
我并没经历过营地教育,不知道形式是否类似于我一个入职深圳的哥们的“破冰营”。
如果是我想的那种营地教育,我脑中第一反应是《春物》里面的主角组+配角组带着小学生们露营的故事,其中老师仅仅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角色(静可爱狂怒)。
里面大概展示了生火做饭、组织活动之类的学生群体之间的活动,而故事的主线是主角组们发现了小学生们的问题,与配角组们一同商量对策,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这就很有趣了,暂且不论主角们做法对不对吧,他们至少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被老师、长辈们强加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就展现了跟【研学】一个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活动的主体】到底是谁?
就拿我做实验室科普一样,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讲,偶尔能有几个孩子上手操作一下。我猜90%的孩子还踏上回家的汽车的时候,就会忘了我曾经讲过什么。
但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让孩子们自己研究该怎么做的话,虽然他们确实有可能做错,但绝对比填鸭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在我看来,营地教育更偏向“实践出真知”,即扩展了世界观,也锻炼了方法论。
当然,营地教育所能展现的世界观很难达到研学教育那种高度,世间哪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