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渔民误捕濒危海洋活化石「中国鲎」后果断放生,中国鲎是种什么生物?

知乎热榜5个月前发布 NIUC!
548 0 0

一个男人在流浪的回答

中华鲎(中国鲎)是中国境内分布的2种鲎中体型更大、分布区域更北、更广的一种,理论上从长江口向南一直到北部湾都有中华鲎分布,成年中华鲎的生活范围大致在水深十几到三四十米的泥沙混合质浅海海底,这个区域又是渔船作业最集中的区域,渔民在浙江捕捞到中华鲎本来不奇怪。

但实际上,中华鲎在国内的栖息地早已严重萎缩,种群规模也剧烈下滑。曾经盛产中华鲎的几个区域,比如福建厦门、浙江舟山,几十年前还有成群结对儿的鲎上岸产卵,但现在想找到中华鲎都很困难,就比如这则新闻里提到的浙江沿海,最近十几年已经有不少科研单位使用底拖网去找过中华鲎,只能在个别年份零星找到几只。

可以说,中华鲎在最近几十年里呈现出一种迅速衰退的趋势,其衰退方向也很明显,浙江福建一带的鲎最先走向消逝,此后是广东沿海,而作为中华鲎在中国海岸带上的最后一片主要繁殖地,广西北部湾的中华鲎情况也很不乐观,90年代末还有日本学者在北部湾见到数以几十万对儿的中华鲎上岸繁殖,但在今天,想找到中华鲎同样不容易。

我们去年去北部湾实地探访鲎的故事,在北部湾的烂泥滩上实地搜寻了十几天,也只找到1只中华鲎,更有甚者,带我们实地探访的青年鲎保护工作者在这里工作了两三年,也只见过几只中华鲎。

浙江渔民误捕濒危海洋活化石「中国鲎」后果断放生,中国鲎是种什么生物?
我们在北部湾找到的唯一一只中华鲎(左侧,还是亚成体)

所以我们回到这个新闻,当然要为浙江的渔民点赞。这几年浙江已经报道过好几例渔民捕捞到中华鲟、江豚后及时放生的新闻,都反映出这里对渔民的教育、管理很到位。不过即便如此,可能也无法改变这里中华鲎的现状。

说的更悲观一点,如果短期内没有特别强有力的举措,中国鲎和中国彻底挥别,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长相怪异,名字生僻,但在我国东南-南方沿海地区,鲎本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从浙江舟山、岱山、宁波再向南到福建、两广,历史上都有很多关于鲎的记载,福建本地方言称呼鲎为“hao”,这和 “孝”字发音一致,所以鲎在福建有被视为“孝顺”的象征,还有的地区把鲎形象的称为“钢盔鱼”,这显然是对鲎坚硬的头胸甲的直观表述。很多民间的观察记录还忠实的反映了鲎的生物学习性,比如福建民间有“六月到,鲎上灶”的说法,这其实就是鲎在农历六月前后大量来到潮间带滩涂繁殖的表现,还有的地方会把鲎叫做“夫妻鱼”,这又和鲎雌雄抱对上岸的特征相符。而这些记录都能反映出我国历史上拥有很广阔的鲎分布区域,也拥有很丰富的鲎资源。在上世纪70年代的渔业捕捞记录上,鲎在多个南方省份还是随手可及的普通海产。

但在今天,不仅两种鲎密集上岸产卵的盛景已经很难见到,一些传统产卵场的鲎种群更是彻底绝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南方各省、自治区相继将两种鲎列入省、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2021年,两种鲎又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相关的保护法规和努力不可谓不大,却依旧没有显著改善这种颓势。

在过去的4.8亿年里,鲎历经沧海桑田,也从容躲过多轮大灭绝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极成功又坚韧的物种。可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光景,中国的鲎就连连败退呢?它们究竟面临哪些威胁?我们又该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理解鲎的困境,就必须了解它的生活方式。

鲎的生活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也就是产卵,育幼,和成体觅食阶段。其中产卵和育幼阶段集中在潮间带区域,每年繁殖季,成体的鲎就会向潮间带一带移动,如果没遇到其它阻碍,它最终会来到潮间带的高潮线以下的位置完成产卵。为什么偏向于这样的环境呢?因为潮间带高潮线附近既可以随着潮汐涨落保持湿润,又可以避免卵长时间泡在水里,卵的氧气交换比较便利,这种环境下卵的孵化率也是最高的。

但目前的情况是,鲎要找到这样理想的产卵环境很不容易。在沿海开发的大背景下,潮间带本身就是个寸土寸金的环境,那些适合鲎产卵育幼的泥沙质潮间带,恰好又是旅游开发、沿海养殖和滩涂渔业生产活动密集的区域。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的潮间带开发强度很大,完全不受人为影响的天然潮间带逐渐减少,有的鲎栖息地干脆被填海造陆工程直接填平。即便是开发强度不算特别大的潮间带,也常常遍布海堤、虾塘等人造建筑,它们一般都位于潮间带高潮线以下,鲎还没有爬到最理想的产卵地就会被这些海堤拦住,自然也会影响它的卵存活率。

鲎的成体觅食阶段主要集中在十几米的浅水区,最深下限一般不会超过三四十米。而这一区域恰好是最适合拖网渔船作业的区域。最近几十年,我们渔业技术和规模都快速发展,近海底拖的强度增长更明显,鲎又是一种大型的底栖动物,很容易就被一网打尽。

被捕捞的成年鲎主要是用在食用和鲎试剂两方面。

2021年两种鲎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前,沿海地区把鲎作为海鲜食用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地区吃鲎的习俗流传的也比较久。而鲎试剂的利用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儿。1965年,Frederik Bang发现鲎的血液中有一种裂解物叫做鲎阿米巴样细胞裂解物(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 )可以和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发生凝聚反应,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鲎试剂就可以成为检测内毒素的一种非常敏感的指示剂,鲎试剂此后被广泛的应用在制药、临床和食品工业检测领域,而制作鲎试剂的原料就是捕捞鲎抽取的血液。

待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