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将晚的回答
一个国家的首都,一般都处在这个国家的重心位置。这个重心,是这个国家的资源、人口、利益版图的重心。
中国古代自周、秦一来,一直到汉、唐时代,首都不是在长安就是在洛阳。
长安和洛阳,各有各的优势。从地理的角度来看,长安位于关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军事上很有优势。
而洛阳呢,则是位于黄河下游,不仅水力资源丰富,而且四周土地平坦广阔,在经济上十分有优势。
这两座城市,一东一西,一个经济,一个军事。怎么选择,就看当时的政府看重什么。
但在古代封建王朝,还得要注重一样东西,就是主要的政治矛盾。
一个政权的建立,总是离不开军功集团,就是那些围绕在开国君主身边的老将和他们的家族。
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激励士气,总会许诺各种官职和封赏,所以军功集团在王朝初期总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隋唐的关陇贵族。他们的势力范围通常在关中,也就是长安附近。
因此,周、秦、汉、唐一开始都会选择定都在长安。
但是到了王朝中期,经济问题比军事问题更重要。东边的经济中心地位凸显出来,所以首都就会往洛阳迁移。比如,西汉到东汉。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旦皇权稳固,皇帝就不愿意处在军功集团的包围之下了。
他们需要选拔民间的人才,便于控制。那么民间人才在哪里呢?一般都在东边。
东边的中原是经济中心,富家大户的子弟就是未来的官员预备队。
隋炀帝和武则天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当了皇帝后,立即放弃了关中,迁都洛阳,并且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所以,一直到唐代,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矛盾,都是东西矛盾。都城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移动。
但是这个情况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因为印刷术的普及,平民子弟很容易就能读书了,知识开始广泛传播。
这样一来,皇帝在民间选拔官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军功集团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就减小了。
宋、明、清三代都是文官政府,大多数大臣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官。武将很难进入中央决策系统,政权和军功集团之间的矛盾就不再存在了。
一旦失去政治上的考虑,长安的很多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水源。生活离不开水,虽然有所谓八水绕长安之说,也就是渭河、泾河等八条黄河水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小,龙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继干涸。
还有,填埋的生活垃圾,渗入地下水,导致水质越来越差,就没法喝了。
再来是粮食。人要吃饭,关中地区的产粮数量,显然是养不了这多人的。唐朝初年,长安城每年的粮食缺口约为20万石,最高峰时期,缺口达400万石,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长安城每年的粮食缺口,仍然高达100万石。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由于向长安运输粮食的漕运道路被藩镇阻隔,整个长安城都陷入缺粮境地,以致禁军发生骚动。这时,刚好有3万斛米运到了长安周边,唐德宗听到消息后,几乎流下眼泪跟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还有森林资源的急剧锐减。古代生活,方方面面都会用到木柴,由于长期乱砍滥伐,长安附近的树木都被砍光了。当时,整个关中地区“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
再加上唐后期,因为战乱,长安曾两度被大火焚烧,烧毁后的长安城残破不堪。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是如滔滔洪流势不可挡,古城长安从此失去了独领风骚的以往。
北宋的时候,朝廷能够收到的商业税,长安在大城市里仅仅排第16位。元
朝把长安改名叫安西府,明代又改名叫西安府,我们现在去西安看见的古城墙是明城墙,它围住的范围,只有唐长安的七分之一,到了清末,西安只有11万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