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的回答
我来说个冷门的战役:
西汉李陵的浚稽山之战
①战役背景简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令李广利率三万骑北击匈奴右贤王部,令李陵负责李广利的后勤支援。(请注意这一句)
李陵,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
“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史记》
早在头一年,李陵已经作为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后勤支援,干了一把后勤了。
这一次,又叫李陵给李广利干后勤。李陵系名门之后,自小与霍光苏武等人给汉武帝当侍中,属天子近臣。又自负才华,内心应该是十分看不起李广利这种兄以妹贵的暴发户的。
而且,李广利远征大宛归来,汉武帝封赏厚重,但李陵这边一点动静也没有。
李陵本来就看不起李广利,光叫干活又不给奖励,如何能在这种草包手下打工?
所以,李陵强烈要求单干。为了能单干,甚至不惜“自炫其勇”。
打仗是要死人的,跟李广利这种草包干,死了也白死,立功又没份,换成你干不干?
这里要说明的是,此时是5月,匈奴刚刚过了春季,给养和休整不完备(冬天大雪无草,战马无膘力乏)。
汉武帝先说没马:“吾发军多,毋骑与女”。
李陵还是坚持单干,没马也行,愿“率五千步卒渉单于庭”。
这个“涉单于庭”不等于深入匈奴腹地,步兵再厉害也是跑不过骑兵的。所以李陵的本意是在匈奴边界袭扰作战,这是李陵会坚持单干的前提。
汉武帝“壮而许之”,不但答应了还表扬了一下。还征调强弩都尉路博德支援。
李广利出征有支援部队,李陵出征也有支援部队,这是汉军的正常操作状态。
事情到此,一切正常。
李陵率部到了居延关,等啊等啊等,左等右等没动静。
眼看到秋天了,草肥马长膘,匈奴人战斗力最强的时候到了。
所以,这时候李广利的三万骑被右贤王部给包围了。
于是汉武帝命令李陵部出击,以求分散匈奴之兵。
此时李陵部与路博德部都在居延驻兵。
路博德本是当年霍去病手下悍将,后又曾率部南征百越,扫平岭南,号伏波将军,大名鼎鼎。
路博德上书汉武帝,说现在情况对匈奴人有利,我跟李陵明年春天两路出兵,更加稳妥。
这方案的很对,如果不考虑李广利被围的话。
哪知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认定了李陵要反悔,是心里害怕才怂恿路博德上书的。
于是盛怒之下,责令李陵立刻出兵,还规定李陵去走赵破奴当年全军覆没的路线,目的地是浚稽山。
大家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这浚稽山哪里还是“单于庭”,这已经算是“单于卧室”了。
这还不算,汉武帝还调走了路博德部去支援李广利,这本是原方案中的接受部队。另外还调走了塞外受降城的驻军,这就意味着李陵部已是一点支援和接应都没有了。
同时,还诏令李陵,到底跟路博德说了啥,“具与书对”。
这意思就是你小子是怎么忽悠路博德的,老老实实的给我说清楚了。
那到底是谁错了?
按说汉武帝支援李广利没错,叫李陵出兵解李广利大军的压力也没错。
路博德上书也没错,实事求是。跟没跟李陵商量不重要,战场形势风云变换,两人交换意见也是将领之间完全正当权利和责任。
错就错在此时李广利被围,汉武帝正急得是百爪挠心。路博德一上书,想当然就认为是李陵窜掇路博德上书,一是认定李陵怕死反悔不敢明说,二是认为以两人为代表的汉军诸将都想看李广利的笑话,尤其是第二条,深深刺痛了汉武帝自大狂傲之心。
这第一点是圣旨里挑明了说的,这第二点是汉武帝说不出口在心里认为的。
想看李广利的笑话,那不就是看我汉武大帝的笑话了么?你小子想看我的笑话,我就先让天下人看看你的笑话。
于是,五千步兵,在撤掉了所有支援的状态下,深入了匈奴王庭。
一个违反军事常识,带有惩罚性质的作战方案,就这样实施了。
李陵自幼在汉武帝身边,如何不了解汉武帝这种二杆子性格?李陵此时不敢再分辩,唯有率部出征。
一场震惊天下的战斗即将暴发,一场干古绝唱的战绩即将出现,一场注定的失败也即将上演。
②战斗状况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在汉武帝的严厉诏令之下,率5000步卒出居延,沿着当年赵破奴进军路线,向着单于腹地浚稽山方向出发。
一路无事,终于到了浚稽山。报告写完了,地图也画好了,李陵就指派手下陈步乐骑马回长安送信。
汉武帝龙颜大悦,没想到李陵居然十分硬气,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重赏了陈步乐,还提拔他为郎官。
就在陈步乐离开的次日,李陵部和单于主力3万余骑相遇了。
这个匈奴当时的编制是这样的:单于位于中央,属于老大,故称王庭。面对汉朝方向,右手西域大宛方向的是右贤王部,左手靠东北方的是左贤王部。这是匈奴最有权力的三个人。
单于指挥所部3万余众将李陵所部四面包围。李陵也丝毫不惧,结阵迎战。
匈奴人见李陵人少,又是步兵,有些轻敌,便蜂拥而上。李陵一声令下,汉军万弩齐发,瞬间射杀一大片。匈奴人大乱,李陵率部出击,一战击杀匈奴数千人。大胜。
这个匈奴单于叫做且鞮侯,也是李陵未来的老丈人,此时才刚刚坐上单于大位。
且鞮侯单于大惊,没想到这支汉军如此生猛。点子如此扎手难缠,显然令单于颜面扫地。恼羞成怒之下,急调左右贤王部支援。
李陵一战而胜,也不敢久留,立刻率军调头向汉境方向急撤。
这李陵部虽是步兵,但是是属于车兵。即春秋战国的战车的变形,此时的战车已是运输防御功能为主,战车两边可以加板抵挡弓箭。
打仗时把战车连在一起,可以阻挡骑兵冲击,加板可防御弓箭射击。所以在速度上是比普通步兵快不少,而且物资也更充分。
李陵率部且战且退,数次打破匈奴进攻。此时匈奴左右贤王部共8万余骑已抵达战场,加入到包围汉军行列。
此期间李陵部又斩杀匈奴数千人众。汉军异常骁勇,匈奴人一时也没什么办法,不敢过分紧逼。
李陵部且战且退,几天后南撤到一处沼泽地带。匈奴人立刻从高处开始放火,企图烧死汉军。
李陵指挥士卒,四周反向纵火形成隔离地带,阻挡了大火的前进,安然渡过一劫。
要说李陵这头脑还真是不一般,这种专业的消防知识,都掌握地十分之好。果然是牛人。
汉军继续南撤,撤到了一处山脚下。单于叫他的儿子领兵在南山上居高临下企图冲击汉军,李陵立刻按排部队进入树林,抵消了骑兵冲击,并发起反击,乘机又斩杀了数千匈奴士兵。
同时,李陵派出精锐弩手,袭击单于,单于侥幸生还,险些被击杀。这一下,单于锐气顿消。
李陵抓到俘虏,经审讯得知单于已萌生退意,单于在大会上对一众匈奴将领说,这友汉军骁勇异常,逐步回撤,是否前方有埋伏。
这理由十分冠免堂皇,其实就是单于不想打了。
没料到一众大小王们不依不饶,说单于你这要是让这支几千人的汉军跑了,我们十万骑兵打不过汉军几千步兵,汉朝从此将会鄙视我们。你以后再发号令,大家恐怕都不乐意听了。
单于一听这话,立刻大感不妙,这要是不打是肯定交待不过去了,单于不单于什么的先放一边,这小命都玄了。匈奴人向来崇拜强者,落地的凤凰,那下场是绝对不如一只鸡。
且鞮侯单于于是急中生智,干脆折了个中:我们在山谷中再打一把,这里离平原还有四五十里,再打不过,那时大家就撤,以免中了埋伏。
史书没有记载此刻李陵的想法,我估计是万分高兴的。
李陵时官拜汉军骑都尉,没马了又从骑兵改步兵,孤军遭遇20倍匈奴主力围攻。
期间,山地战,平原战,沼泽战外加放火,小股精兵突袭敌方主帅的特种战,智计全岀,眼见敌军萌生退意,即将返回汉境,怎不欣喜若狂?
一旦撤回汉境,这份战绩已经超越了卫青霍去病,完全能吹一辈子。光耀家门封侯加官啥的那都是小事了,青史留名千古流芳也是没啥问题。
李陵是立刻开始了紧急动员,严申军令,企图毕其攻于一役,一战而大定。
李陵率部急撤,匈奴人也疯狂攻击,一天下来进攻达数十次,李陵率部顽强阻击,又击伤匈奴两千余人。
匈奴人这把彻底蒙圈了,准备撤退了。
就在这关健时刻,意外发生了。
汉军中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遭到校尉的欺凌,愤怒之下投降了匈奴。告䜣了匈奴人李陵所部弓矢将尽,前面也没有汉军接应的真实情况。
匈奴人大喜,次日开启了疯狂进攻模式,不计生死,前仆后继,势必要围歼李陵全军。
这一天,战况极其惨烈,李陵部一天射出了最后的50万支箭,方才挡住匈奴的进攻。
此时,天色已晚,李陵命士卒砸毁大车,拆下车轮幅条当兵器,连书记等军吏都拿出削竹子的刻刀当武器,退入了山谷。
形势从一片大好,急转直下,如今弓矢已尽,四面被围。前后出路尽被匈奴人堵死,两边高山也被匈奴人占领,滚木巨石不停地落下,汉军死伤惨重。
李陵此时可能还不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虽然是不明就里,但现实已是十分残酷:
这次是真的回不去了……
是战是降,还是听天由命,先突围再说?李陵顿时陷入了长思…
③兵败之夜
李陵于是令士兵尽斩旌旗,将珍宝挖坑就地掩埋。
李陵一声长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各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者归报天子。”《汉书》
“半夜时,击鼓起士,鼓不鸣”。《汉书》
读到此处,我也是相当纳闷:这半夜分散突围,不应当是静悄悄地么?为什么还要击鼓?十分令人费解。
不鸣就不鸣吧,李陵及韩延年等十几个亲随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汉书》。
这里的壮士是单指健壮之士,还是悍不畏死之士,不得而知。但从后文有400余人逃脱来看,应当有掩护大家突围之意。
有人将此处解读为李陵撇人众人独自逃跑,这显然是有点不符合罗辑:
要知道山谷之上和山谷两头,共有十万匈奴骑兵包围。要是直接突围,跟送死无异。真想要突围,也要让别人骑马来冲,引起匈奴人注意,声东击西之后,自己带亲信化装成士兵才有机会突围。
当年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围困,刘邦就让纪信穿了自已衣服车马,从正面出城吸引楚军,自己带几个人从后门悄悄溜走了。李陵的文化水平十分之高,这经典故事不应当不知道。
再说了,这罗辑没念过书也应当明白。只有蒙混过关,才是唯一出路。
所以,李陵甩下士兵,单独逃跑一说完全不成立。更何况,早已号令大家“各鸟兽散”了,只是击鼓统一行动时间罢了,这份上谁还会有心思睡觉,还会有谁看不见?
李陵这十几人一冲出来,立刻有几千匈奴兵追击。加上前面堵路的几万人,哪里还能跑得掉?很快副将韩延年战死,李陵见无法突围,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
这里《史记》也好,《汉书》也好,通通没写李陵是下马投降。正确的理解,应当是停止了抵抗,至于“遂降”,应当是见到了单于之后的事了。
如果李陵是大叫投降之后下马,史书当有记载,因为之前还有一句是“无面目报陛下”都有记载,应当是写成“陵大呼降矣,遂降”之类的。
可能有人会说,叫没叫不也是降了么?
此时李陵只是不想就此死去,围攻的匈奴人估计也没几个人认识李陵,一旦李陵被抓,围堵大军自会松懈一些,一旦主帅被擒,再死命追大头兵就没啥大意思了。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汉书》
十万骑兵在平原抓三千步兵,认真抓漏网个几十人是有可能的,漏网四百余人是不可能的。个人以为,必定是李陵开口,意思是我已投降你,士兵要回家就放一条生路吧之类的。此节也只是脑补,接常理推演,并无史料记载。
再看后面一句: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这是汉书作者班固原文,一幅可惜可叹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不是出了叛徒管敢,如果每人再有几十支箭,如果有一支部队接应,李陵足可以率部脱困,英名播于千古。
可是,没有如果。命运就是这么残酷。
李陵此时是假意投降,还幻想着日后找机会逃脱,以战绩洗刷耻辱。
这边长安接到消息,立刻炸开了锅。
汉武帝希望李陵战死,他找来李陵母亲和妻子,叫相师相面,相师说没有看到死亡之色。
随后,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汉武帝大怒,找来之前报信的陈步乐,一通训斥责问。
陈步乐被问得直发蒙,他走的时候仗还没打,他怎么知道怎么回事。他看汉武帝怒气勃发,越想越怕,最后自杀于家中。
找来李陵家属,叫相士看有没有死丧之气。斥责无辜的陈步乐,斥骂之余也是帽子乱扣,否则一个征战沙场的军人怎么可能被吓得自杀。
汉武帝这种癫狂状态吓坏了群臣,群臣众口一致皆说李陵有罪,生怕吃瓜落。
汉武帝一见众臣口径一致,心中疑虑,所以就找来司马迁问问。因为那时的史官,都是沿袭周代传统,家族世袭。以忠义及真实的品格传承,绝不作伪。
司马迁完全继承了家风,实事求是地帮汉武帝分析了李陵战败的因素,最后还深刻地指出:
“彼之不死,意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司马迁分析地很对,连李陵假降都分析对了。可他分析地越对,越说明汉武帝的残暴和昏瞆。
汉武帝越听越气,这矛头瞄着李广利,不是说我有问题吗?汉武帝看着一根筋的司马迁滔滔不绝,大怒之下,“以巫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之名,将司马迁打入大牢。最后廷尉判司马迁死刑,以“腐刑”(阉割)代之。
司马迁估计也缴不起免死罚款,而汉武帝也不大乐意担负杀害史官之罪名,那个时代杀害史官恶名昭著,不是残暴昏君正常都不会去碰史官。
司马迁就这样因言获罪。并不是他与李家的交情有多好,而是史官的天命职责所在。那个时代与今天不同,史官无需唯上,职务也是世袭传承,只需秉笔直言即可。
所以司马迁才敢口无遮拦。不但是司马迁够种。那时的史官都够种,而且世世代代都够种。
一个连皇帝脸色都不看的人,会因为和李家的交情而曲笔背叛世世代代相传的使命么?更何况,也未见有什么特别交情。
我反复地看了《史记》和《汉书》与李陵相关的部分,司马迁写的还是很客观的,甚至还有为汉武帝隐去中间情节之意。反倒是《汉书》,没有压力,差点直接说,正是汉武帝逼着李陵送死的。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缓过神来,开始后悔李陵没有援军一事了。
李陵这样的军事才华,5千人可以抵住匈奴10万骑兵,你要是给李陵几万人,那匈奴还不就灭了么?
……
李陵率部退入山谷后,天色已晚。匈奴人的进攻也终于暂时停止了。
短短一两天之内,李陵的内心期望值,从千古名將的高峰迅速跌落至败军之将的谷底,打击可谓十分之巨大。
如何摆脱眼下的困境,李陵心乱如麻。
黄昏之后,李陵走出营地,左右部属欲跟随其后,被李陵制止:
“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汉书》
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李陵想独自逃跑,假装刺杀单于,调研逃跑路线去了。
史书上没写李陵此时为什么要独自出营,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陵绝不是要独自开溜。
为什么呢?因为根本跑不掉。
十万骑兵前后左右围着你,冲出去了还有数十里平原,一眼望尽,你说怎么跑?
至于刺杀单于之语,或是为士卒打气,或是随口之言。皆有可能。
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寻找有利地形,做最后的顽抗,期待不可能的援军从天而降。
现实十分残酷,前后均有重兵围堵,左右两侧高山也尽为匈奴人所占据。明早天一亮,匈奴人就会疯狂进攻。而自己部下三千余众被因谷㡳,弓矢用尽,大部士兵还手无兵器,岂不是坐以待毙?
从意气风发出长安,到如今被逼出征,陷入死地。
李陵的内心是充满了愤怒和不甘的。
因为李陵象某些人所称“自炫其勇”时,是天汉二年的5月,被逼出征时已是9月。4个月,在军事上已经能产生无数的可能性。
出征之前,汉武帝“壮而许之”,并按排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所以李陵率部来到了居延。
而当初李陵豪言之“涉单于庭”,是以边界袭扰为主的相机作战模式。也不是后来深入王庭的挑战敌军主力的孤军单挑模式。
路博德一纸上书改变了一切。
汉武帝大怒的原因,是因为贰师将军被围,认为汉军诸将都无意救援,都有看贰师将军笑话之意。所以路博德的上书,就变成了以李陵为首的汉军诸将的推诿。
贰师将军李广利兄以妹贵,朝中非议不绝。汉武帝我行我素,反而更加重用李广利,于是大家意见更大了。
这次李广利领3万骑被围,万一被全歼,汉武帝这脸实在没地方搁。而且,这3万骑也是汉军主力,万一有失也是损失重大。
值此汉武帝一筹莫展,百爪挠心之际,路博德的上书彻底点燃了他的怒火:路博德是个大老粗,哪有这种见识?坏主意肯定是李陵这小子出的。
在这种心态支持下,汉武帝下诏调支援部队路博德支援贰师将军,诏令李陵走当年赵破奴路线前往浚稽山,孤军深入王庭,以图分兵贰师将军的匈奴主力。
同时,也是对他认为的“陵欲悔”的李陵的惩罚:你小子不是能吗,那就让你能吧。
做为军事布署,汉武帝这种老手怎么会不明白孤军深入的危险性呢?
那这汉武帝不是傻么?汉武帝一点都不傻,只是因为快发疯了。自从前两年泰山封禅之后,汉武帝就觉得自己永远正确,简直就是英明神武的干古一帝了,任何逆耳之言都完全听不进去了。
之前有卫青霍去病这种天授英才帮助,怎么打怎么贏。卫霍两人死后,他又按老套路用了李广利,谁知这货能力平平,让汉武帝颜面扫地。
汉武帝二杆子精神发作,别人越说不行,他越是要干。直到七年之后的“巫蛊之祸”惨剧的发生达到高潮。
亲儿子都不心疼,还会心疼李陵么?
李陵深知汉武帝性格,不敢上书,也只有硬着头皮出征。直到安然无恙到了浚稽山,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为什么千里北进,会一路无事?因为匈奴人大部分都跑去围攻贰师将军去了,直到李陵遇到了单于直属部队。
可是李陵战力强悍,5千步兵深入王庭,被3万多骑兵四面包围,不但不怕,反而一战击杀匈奴数千人。
这一下就把单于打急眼了:因为此时的且鞮侯单于刚当上单于不久,威信能力急切待于提升。这要是给李陵跑了,脸实在是没地方搁。继续打吧,李陵太厉害,大家也不怎么敢上。
没办法了,单于只好老下脸皮,问左右贤王部调兵。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还是拦不住,只有接着调兵,最后一共来了八万。
那边贰师将军也莫名其妙地解了围,史书记载是某义士带了几百义兵解了围。几万大军冲不出去,几百义士就能解围?
因为匈奴兵都调到李陵方向了。
即使这样,李陵还是一步步回撤,直到军中出了一个叫管敢的叛徒。匈奴人得知真相,疯狂进攻,所以李陵部一天就射出了最后的五十万支箭。可见战斗之惨烈密集。
这时候有人劝李陵,当年赵破奴领2万骑全军覆没,十年后逃回,“帝善遇之”。
李陵如何不知,下属面前也只有嘴硬:“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按现在的江湖套路,劝李陵的这人肯定不是李陵的铁杆,要么是皇上的人,要么是其他派系的人。
李陵是军中主帅,如何会称下属为“公”,所以大概率是朝廷派驻人员。
李陵此时已做好打算,刚才出去转一圈就是在下最后的决心:
最后突围一下,能跑就跑,跑不了就学赵破奴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本来这次出征就是汉武帝胡搞,天下哪一个皇帝会让一支无任何后援的孤军,还是步兵,深入到敌方腹地千里的?
况且,仗打到这个份上,面对20倍强敌围殴,自己死伤一千多,歼敌一万多,苦战八日回撤数百里,弓箭射光了,拆下车轮幅条当武器时,尚余3千余众。这战绩难道还不够吗?
这份优秀战绩,不但自古以来没有,后面两千年依然也没有。
即使是后世大名鼎鼎,被视为千古绝唱的刘裕的却月阵,也是在后方无忧并有主力支援的前提之下,才能完成的。
用兵上术,世罕其人!
点点星光之下,遥想当年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名门少年李将军,不由得一声长叹……
参考:《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