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扯蛋777的回答
我大概是在2014年下半年第一次产生了“有安卓味”的感觉,通过我手上的诺基亚Lumia638,在更新了一个叫Cyan的固件后,实际上这是基于Windows Phone 8.1的诺基亚WP手机新固件,但鉴于诺基亚几乎就是WP手机选择的全部所以两者的区别其实可以忽略,WP就是诺基亚,诺基亚就是WP,那段时间就是这样的。
那个更新对于用户最大的意义大概是更新了类似安卓的通知中心,而且限制还蛮多,我记得当时似乎除了Lumia1520的通知中心有五个快捷按钮外其他手机都是四个(如果不强行修改DPI的话),但不管咋样,用户对于之前没有安卓和iOS那样统一的通知中心的做法以不满居多,有了这么个功能反正塞住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嘴。
事后诸葛亮地回顾这个功能,我只能感觉到:
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但你给出的东西跟“版本”相比差异很大,而你的东西“一拍脑门”的性质又很重的话,即所谓的“完成度偏低”的话,那么你自以为可以作为特色成立的亮点一定会被“版本”给“优化”,一定的,这只是时间问题,除非你在被“版本”同化之前就“提前放弃比赛”。
所以即使有Windows11 Mobile这个东西,它大概“缝”的程度也非常地高,正如Windows11本身那样,而且大概两台Lumia950和Elite X3都升级不了,微软还会正儿八经地给你编一些理由,有些堪称晶中之晶的软结晶还真的会信。
实用性是一方面,比如说Windows10 Mobile其实底子是比之前的Windows Phone版本都要更实用的,但它看起来、用起来都很没有“当初WP的味道”。
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什么是“WP的味道”,Windows Phone的设计语言始自于Zune的UI,微软在Kin手机上短暂试水自己的那些三脚猫想法后WP7首批手机就出来了,一开始声势是挺浩大的,宣称要给iPhone送葬什么的,当然现在看来的话你可以用“魅力时刻”这种新的流行词来概括微软这种典中典的滑稽行为。
Windows Phone的UI呈现给路人大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简陋”、“大色块”、“老人机”……不过如果你曾经是个软结晶那你应该可以强行催眠自己Get到微软的那劳什子的设计思想。
微软当然是想搞一套有自己想法的东西,正如车田正美设想中的《圣斗士星矢》世界观其实是浩瀚立体的神话世界+X生X世荡气回肠的恩怨情仇,但呈现出来的就是PPT一般的站桩嘴炮输出了,这落差比网恋奔现发现网聊腻腻歪歪的对象实际是个大盖帽叔叔还大,那,没办法,“XX是XX”这种自称是无效的,你是什么性质、你是什么水平终究是由别人、由“大样本下的别人”来判定的。
在当时,iPhone和安卓可以看作是两个各自扯到尽的方向,可以看作各自都代表着“极点”,毕竟iPhoneOS刚出来的时候就“封闭得一批”,而安卓一开始就是一个用户可以随便搞的这么个性质,现在回想起来,安卓一开始的那些“可以给用户、开发者随便搞”的性质多数其实是谷歌仓促上马的草台所导致的,可以说作为缺点的性质是十分浓厚的,只不过其实主要是缺点性质的东西被Google包装成了吸引用户和开发者的特性,像是权限管理方面的底子一开始就十分地抓马,但Google确实长期存在跟iPhone做差异化的这么个需求。
不管你认为iPhone好用抑或是不好用,“底子稳”一直是iPhone这套后来发展到其他设备的系统的最大优点,上面说到了Lumia Cyan固件/Windows Phone 8.1推出的类似另外两家的通知中心,如果将这个视为Windows Phone产品定义/设计语言“明显破功”的开始,那么Windows Phone其实很早就开始做自己一开始设想范围之外的特性,当初那让无数软结晶弹冠相庆的“设计思想”很快就雪崩了。
对我来说,黑莓BB10的“明显破功”大概是从推出安卓兼容开始,我喜欢它较好地糅合了全键盘和触控交互的思路,实现效果其实也是相当不错的,既有专业的商务范儿又很美观得体,打个比喻大概就是某些修身的休闲西装给人的感觉,虽然我至始至终觉得其实Z10还是比Q10好用很多。黑莓也许是想先让全键盘的传统优势和全触控的新做法并行,用一个新系统来糅合两者的优点,取一个平衡,然后慢慢过渡到全触控那里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大概是一个常态,即使是看起来十分从容地按照自己节奏发展的苹果也不能免俗,那蛐蛐黑莓儿不可能有什么办法。你的那一套可能确实很有意思,但“有意思”不能当饭吃,正如理想主义是没法交房租的,用户就是存在某些你之前那华丽三板斧没法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就是兼容安卓的APP,没办法。
iOS是什么时候开始“明显破功”的?我说不上来,对于iPad来说,可能一开始那个iPad产品定义“做完了”是2015年下半年,那是iPad Pro初代推出的时间点,我一直觉得iPad Pro是个苹果被微软表面电脑黄豆流汗级别的“生产力”营销绑架做出来的不上不下的鸡肋玩意儿,不过我从来不是个“果粉”,所以也就是这么一说,但让苹果能够重返主流舞台、至今还是苹果最热销产品的iPhone真的有“明显破功”这么一说么?iOS也有它当初的那个设想的范围,但它添加设想范围之外特性的做法还是十分线性、渐进的,它的底子太稳,即使是现在这个iPhone也能让你感觉“iPhone终究还是那个iPhone”,没办法,Apple HIG对于现代软件用户界面设计的统治力之强大、影响之深远是焦蛋之于篮球、超级丹之于羽毛球、德皇之于网球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
所以“iPhone越来越有安卓味”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你觉得当初的iPhone和安卓代表着两个几乎相反的方向,那么它们在做完当初的设想范围之后那难免朝着“均值”靠拢,最终都缝成了一副四不像的样子,“版本”更迭了好几个之后,用户基本也不在乎什么“设计思想”、“设计哲学”了,能用就好,李姐万岁。
这么几点:
- 当前的“版本”是什么样子的由主流的强势个体所决定;
- 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当前的“版本”;
- 与当前的“版本”偏差较大的个体会被“优化”;
- 当初设想范围之外的东西是可以做,但是永远缺乏“原生感”;
- 缺点和特性永远不是黑白分明,不如说一直是纠缠不清的;
- 人永远是贱的,永远会对当下的现实有怨妇级别的不满,为此不惜重塑记忆硬凹梦境;
- 有辨识度的缺点比缺乏辨识度的优点可能更具吸引力。
由于以上几点本来就是非常抽象的泛泛而谈车轱辘话,所以大概有“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的感觉:
- 就比方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乔丹接班人”式的“锋卫摇摆人”?以现代篮球的理论观点去看的话,某些“锋卫摇摆人”打得明显不接近统计学意义上的最优解,比如你麦迪那干拔跳投顶人长两分可能主要也就是看着帅了,后世某些Excel球迷会说你这既比不上借掩护直接三分来得产效更好,也不如直接突破有杀伤力,他们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T-Mac就是帅啊;
- 就比方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至今仍然觉得费德勒是网球史上第一人?即使德约科维奇的荣誉数字就硬邦邦地摆在这里,那,没办法,对于我那一代人来说费德勒就代表了网球的全部,他在桑普拉斯和阿加西之后极大地提升了网球版本的水平,虽然网球很难讲“优雅”到底有多重要,毕竟现代网球跟一开始的皇家娱乐的联系大概也就是现代足球跟高俅蹴鞠的这么个联系差不多,但看费天王打球就很能给人一种“这才是网球巨星”的观感,说的夸张一点,费天王就连非受迫性失误可能都显得很有范儿……这种观感即使你不懂网球的技战术甚至对于规则都一知半解也能被感觉到;
- 就比方说为什么这么多路人眼里拳击仍然几乎等同于泰森?额,现在的拳王,比方说富里,硬黑富里最常用的饭圈手法大概就是“错位出行”了,跟硬黑传奇的快攻之神雷霸龙·詹姆士差不多,但你硬说他不是拳王实力吧……你自己信么?只能说泰森的打拳方式的辨识度还是太拉满了,尽管你心知肚明他之所以是那个风格当然是基于他那个特别的身材。
谁都可以说些“无聊”的车轱辘话,但一切的一切的前提当然是你得清楚你说的大体是个什么意思。
首先得搞懂自己在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