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健身几天不练就会有负罪感?

虎山行不行的回答

我先说健身,然后借着健身浅聊一下部分受虐型人格的成因,这俩是有关联的。

爱健身的群众从头往腰看,爱跟自个过不去的群众从腰往尾看,谁也别耽搁谁。

咱先从健身说起。

长期健身的人几天不练浑身不舒坦的情况,有个运动学官方称呼,叫个“停训综合征”。

但这个说法往往是从医学角度做分析,其实心理学角度也有可谈,但我还没见过心理学大拿聊这事,不知道是不是深入研究人心的高人都不稀得运动的原因。

从医学角度其实好解释,你长期的,规律的运动,你的整个身体状态都是给运动背书的状态,它是自然调节的。

那么,有几天你不练了,等于是本来为运动所准备的一切,都白瞎了。

包括但不限于你的肾上腺素水平,睾酮水平,心脏泵血的力度等等,它们可不知道你这几天不练,所以仍然维持着备战状态。

结果呢,你占着茅坑不拉屎,身体给你精心准备的各种运动条件你不享用,身体就起义了。

所有的身体不适感,都是活跃的机体状态得不到发泄的体现。

于是乎就出现了类似脾气暴躁啦,失眠啦,食欲不振啦等等状况。

你可以理解为身体这是在用不适提醒你,说孙贼,犁都套上了,你咋好几天不拉车呢?

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要是不经常健身理解不了这种感觉,那我就再比喻的亲民一点。

这就好比你精心布置好粉红色小房间,蕾丝边小床单,神油也抹了,伟伟也下肚了,结果你对象姗姗来迟,进屋就跟你干一架,摔门走了之后,你内个从里到外,火烧火燎的感觉。

现在应该都懂了,我就不便往下赘述了。

反正好东西都备齐了,好活没如期而至的事儿,都有这么个煎熬的过程。

单人健身如此,双人健身也是如此。

好,咱再说正经的心理负罪感。

几天不健身心理负罪感的来由,私以为是一种“感知层面的关联性错位”所导致的。

双引号里头的名我自己起的,因为没有看过相关的官方定义,我只能自己诌。

这是怎么一个错位呢?

我们健身,都是为了肌肉增长,体格健壮。

这是目的。

而后我们仔细回忆达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你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直接的正向反馈过程。

我今天举铁,丝毫痛苦没有,明天一觉起来就发现胳膊碗口粗,力气骤增,能抱着隔壁二百来斤的李奶奶从火灾楼里成功逃脱。

这叫直接的正向反馈。

这也是做梦。

实际的健身过程是负负得正的。

首先健身的过程很难受,这不用多说,哪怕是干过力气活的都有体会。

再者是健身以后的感觉也很不好,你得伴随若干天的肌肉肿胀感酸痛感,就跟用多了伟伟是一样一样的,当然了这是乳酸堆积的效果,健身的都知道。

而在这两个负面效果的长期加持下,你才发现自己身材变好了,力气也抱得动李奶奶了。

因此在我们的认知里,会感性的把“健身的痛苦”和“健身的成效”给关联起来。

尤其是训练后的酸痛感,我们会将之判断为“训练有成效”和“肌肉在增长”的重要标准。

尤其这个酸痛感带来的胀,会让人有切实的肌肉变大了的感觉。

那么,若干天不训练,痛和胀都消失,也自然在我们的感知层面会被理解为上述论点的反面,即:

劳资的肌肉正在一刻不停的萎缩。

别忘了这二两肉可是花了多少年头多少钱才堆起来的,它贵的紧。

因此一旦意识到它在萎缩,必然有负罪感产生,罪在自己多年的心血正在浪费掉。

这种负罪,本质上是对不起自己付出所带来的罪。

我们把肉体的痛苦,和健身所得到的收获,就这样给强行关联起来了。

痛苦在则成就在,发展也在。

痛苦消则成就减,发展受阻。

这就是健身人越练越疯狂,为了追求酸痛感不惜拼着受伤的原因所在了。

他们只是在用痛感确认一个存在:

我还能进步。

没错说的就是当年的我自己。

现在的我佛了,也是被过度训练带来的伤病给教育改造老实了。

其实说老实话,几天乃至个把月不训练,并不会对肌肉产生多大影响。

只不过肌肉给你的反馈除了酸痛,无他,因而人们更愿意用痛苦来证明肌肉在发展而已。

健身说到这算一结。

我们下边给此概念稍作发散。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偶尔看到个别主动求痛苦的人存在。

事实上这类人格的形成,就和健身焦虑一样,也是在用痛苦去证明某种存在。

之前看过一些心理学报告,分析内些有自虐乃至自残人格的成因。

好多结论都说成是这种人却爱的原因。

我认为说反了。

这种人不是缺爱,恰恰是某个时期或者契机下,由于痛苦得到过爱,因此他们在没有爱的当下,就去很直接的,去追求痛苦试图让爱失而复得。

就跟用肌肉酸痛去得到肌肉生长的结论几乎完全相同,所区别处仅仅是一个偏重生理层面,另一个偏重心理层面。

比如说,一个叛逆期小孩,家里稍有批评就抡圆了咣咣抽自己大嘴巴。

都说这孩子缺爱,憎恶家庭。

我说不对。

我跟他聊回忆,他说到小时候稍微磕一下碰一下哭了,爸妈多忙也赶紧过来安抚他。

这就破案了。

再比如说,一个婚姻不怎么和谐的妇女,每次跟老公吵架,都出去喝大酒,必须打车去,坐救护车回来。

都说这女的缺爱,报复老公。

我说不对。

我跟她聊回忆,她说到当年老公追她时,偶尔跟朋友出去小聚,碰酒男朋友必开车门口等着,等到天亮也等。

这又破案了。

我们所有能看到的以常人不可理喻的形式,自找苦吃的人,必定是以其肉身的苦楚,去试图证明精神上的某种存在,大多数是证明爱的存在。

像极了善以肌肉酸痛自证神力永驻的健身咖们。

我在想,可能人这个品种,就是这么个德行吧?

还有一个都市传说,讲的是很多人花钱去买叫人骂,叫人埋汰,甚至花钱买挨揍的神奇供应链。

我之前就说过,这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消费者大都是在城市里小有家资的成功人士。

大多数人不理解,说他们有病吧。

非也。

这是他们用痛苦自证发展力的一个畸形策略。

你得知道,哪个爷爷都是装孙子多少年才装出来的。

他从一小职员,二十年熬成一副总,你说这条路上,是老板一直宠着他哄着他,八抬大轿给送到副总办公室的吗?

那必须不是。

而是这些年里,他天天挨骂不吭声,在领导跟前被本子甩脸无数次,领导冷眼一瞪他吓得半个月尿尿都分叉,才做到副总的。

挨虐挨成高管,则自然而然的,他会把受难和发展做起关联来。

那么,当这类人事业发展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几乎没人能再虐他时,也有坏消息传来。

那就是他必然到了职业瓶颈期了。

对啊,他再往上,老板回老家种地去?

此刻,没有了足够精神痛苦的他,就变成了没有足够肌肉酸痛感的健身人。

后者把肌肉不再发展归罪于酸痛消失。

前者把职业不再发展归罪于孙子身份的消失。

那怎么办?

出去花钱买孙子当呗。

他们受到了羞辱,反而叫他们一定程度的,激活了内心的发展属性,认为自己还能受辱,像极了高速发展期的当年,那么,他们就认为前景还是存在的。

这逻辑能捋通了吧?

所以我认为人类真是目的性最强的动物,人如果由于负面感受而得到过正面反馈,则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是很倾向于自行制造逆境以追求自我存在的心理安慰的。

健身如此,受虐人格如此,别的也如此。

也正是因为我把这层看的有点懂了,我就开始把“痛苦”和“成就”做了课题分离。

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大部分时候它和你想达成的目标没有因果律关系。

如果你曾经因为痛苦达成过目标,而今天同样的痛苦不再对你施加恩赐,你就得意识到:

要么曾经的痛苦和目标关联是侥幸发生的。

要么就是今天的游戏规则变了。

要么就是今天你的角色变了。

你要是不信,现在就试试自己从炕头摔下来,然后放声大哭,看你妈是如同几十年前一样连跑带颠过来给你喂奶,还是抬手就扇你。

瞬间你就懂了,痛苦不是成就,存在感,或者爱的必要条件。

人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你千辛万苦沿着大路走向罗马,却寻不到目的地时,就别继续千辛万苦了。

你得考虑的问题是:

罗马这厮是不是迁址了?

from 知乎热榜 https://ift.tt/eqsDunz
via IFTTT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