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能否成为国家经济的新支柱?

知乎热榜6个月前发布 NIUC!
812 0 0

古都闲云的回答

在人口整体形势逐步向极度老龄化的高原过渡时,养老产业就能成为新的支柱吗?

就现实情况与制度设计的构思来看,很难。

其实,关于未来养老的格局,目前已经完成的制度设计,是绝大多数(95%至99%)的普通老人都无法到养老院养老。这就意味着,单独为养老做配套产业失去了养老院这个最大的载体。

七普以来,卫健委多次强调过所谓“9073”养老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3%的比例看着已经很低,实际上,根据七普结果,60岁以上群体中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只有0.73%。

养老其实是与人口结构有关的比例问题,现在劳动力相对充裕阶段尚且只能使极少数老人入住养老院,在老龄化进一步加深时,劳动力面临更加相对缺乏的局面,从结果上看就更加难以保证抽出更多的劳动力专门用于照顾老人。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在很多人尚且在幻想机器人养老时,绝大多数人甚至并无进入养老院的机会。相对于大多数人只是拿到平均水平的养老金并且并未建立太多积蓄的经济状况来说,养老产业对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大多数人根本不足以支付他们设想中质量的养老院的费用,所以养老产业始终没有形成大量有效投资,并且在实践中已经有一个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失败实践。

六年前,老龄工作曾经短暂由民政部转隶卫健委。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以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的载体,让老人住进兼具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的养老院。

显然,单纯以公立养老院作为医养结合的载体是不充分的,因为公立养老院数量不够,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私立机构)更多参与其中。这种附带了“医疗服务”的模式,集中了更高的人力资本,理论上讲利润率会更高,但社会资本并没有如政策预计那样大量开设机构,归根到底是设想的客户群体并不存在。

从结果看,试点地区的公立机构不够用、私立机构又太少太贵。支出大幅度增加,收入却没有大幅度增长,模式运转不下去,试点效果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最终偃旗息鼓,少见相关报道。去年,老龄工作重新划归民政部,从制度设计上就表明这个医养结合的模式已经被放弃了。

缺乏养老院这个关键载体,理论上更加有利可图的医养结合模式也在实践中碰壁而中途夭折,这就是现实。所以,养老只能做小而精的高端模式,或者单纯侧重于某一个切入点(如康复训练器械相关),而难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大行业面向大众、难以形成规模产业,遑论形成“经济新支柱”。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或许看起来偏于悲观,但确是基于现实与制度设计展开的讨论。如果是难以提供有力论据,仅仅依靠直觉就下定论说“随着科技水平发展,未来人一定都能用上机器人养老”以至于能使养老产业形成所谓新支柱,也难免偏于盲目乐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