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挖掘机的回答
即使便宜,还是吃不起的感觉。即便价格已经便宜如“白菜”,鲍鱼仍然是人们心目中高档美食的代名词。毕竟我们离那个鲍鱼价格高不可攀的年代,不过三十年而已。
鲍鱼虽然名字中带个“鱼”字,但是它可是隶属于鲍科、鲍属,简单来看就是带壳的软体动物。鲍鱼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摄食海藻和浮游生物为生。鲍鱼的足部特别肥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觉外界的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形,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我们吃鲍鱼主要就是吃它足部的肌肉。
鲍鱼走出宫廷帝王家
明清时期,鲍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首,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美食。据传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见时,多以鲍鱼作为贡品,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
这里的“头”,是鲍鱼专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几头鲍”指的是一斤鲍鱼里含有几只。比如,“三头鲍”就是三个鲍鱼为一斤,“十五头鲍”就是十五个鲍鱼为一斤。所以“头”数越小的鲍鱼,个头越大。
我国古代盛行的是“司马斤算法”,简单来说就是 “几头鲍”就是一司马斤(604.79克)里有几只干鲍鱼。但如今,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依然在沿用这种算法,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发展出了2.0版本:从司马斤变为了市斤,干鲍鱼也变成了鲜鲍鱼。
在古代,人们吃的鲍鱼源于简单的野生采捕,数量有限;再加上交通不发达,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是方便储存运输的干鲍鱼。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杂色鲍和皱纹盘鲍的人工育苗技术被先后突破,中国鲍鱼养殖产业矛头初露。到了2000年,里程碑式事件发生了——原产于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杂交鲍被引入福建养殖,因其肉质肥美、不易染病,一举成为了南方的主导种。
得益于皱纹盘鲍养殖的爆发性增长,2016 年我国鲍的产量近 14 万吨,占世界鲍养殖总量的九成以上,一举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鲍鱼大国。
产量的增多,加上运输技术的升级,价格高昂的干鲍自然就轻易地被物美价廉的鲜鲍给打败了。如今中国大陆市场上的鲍鱼以鲜鲍为主,干鲍反而少见。
鲍鱼怎么弄好吃?
想要煮出好鲍鱼,首先——不能买到假鲍鱼。
市面上存在不少用石鳖、似鲍罗螺、水泡蛾螺等制成的“假鲍鱼”,没有经验的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这其中最具迷惑性的是一种叫做“黄金鲍”的产品。这类“黄金鲍”,其实是不良商家用涡螺一类廉价肉多的海螺假冒的鲍鱼。常见的做法是把涡螺肉切成片状,配上真的鲍鱼壳,再冠以“进口”之名,故弄玄虚!
某宝上销售的“非洲黄金鲍”,压根儿就不是鲍鱼。
鲜活鲍鱼购买后宜尽快食用,不建议冷冻保存。食用前需要进行去壳、去脏、清洗等处理,可将鲍鱼肉加入配制好的调味液中进行蒸煮,也可以根据需要,与其他食材一起烹饪各种菜肴。根据鲍鱼大小规格不同,蒸煮时间可控制在2~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口感。活冻鲍鱼、冻煮鲍鱼应冷冻保存,食用方法与鲜活鲍鱼基本相同,需要注意查看产品食用说明,注意蒸煮时间。即食鲍鱼应按照标签标识的条件储存,鲍鱼罐头可开罐即食,冷冻即食鲍鱼需解冻后食用,两者也可按需烹饪后食用。
干鲍鱼宜在阴凉、干燥、避光处存放,密封后冰箱内冷藏更佳,食用前需要泡发。泡发时,取干鲍鱼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加入足量的纯净水,放在4℃冷藏环境下浸泡24~48小时,每24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鲍鱼变得柔软无硬心即可。干鲍鱼需要长时间加热处理后口感才会软糯,为了缩短时间可用高压锅,高压处理后的鲍鱼,可直接用高汤煲制,也可以切片蘸调味料食用,或加蒜蓉粉丝清蒸,还可以红烧。
那么真假鲍鱼要如何分辨呢?
- 看形状。真鲍鱼的闭壳肌部分突出,所以整只鲍鱼呈现元宝状;但假鲍鱼正反面都很平滑,就是一片肉。
- 看颜色。真鲍鱼的侧边颜色较深,但假鲍鱼没有明显黑边。
- 看价格。黄金鲍等假鲍鱼走的是低价路线。在某宝上,一只半斤大小的黄金鲍仅售五十元,而且买二送一。
买到了真鲍鱼,如何挑选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来说,鲍鱼的个头越大,口感越软。这与鲍鱼体内的胶原蛋白含量有关,个头越大的鲍鱼,体内胶原蛋白的含量就越多。胶原蛋白的存在原本会使得肉质变韧,但在蒸煮一段时间后,剧情就发生了奇妙的反转——受热后的胶原蛋白变身为柔软宜人的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