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ia的回答
我觉得是“成长型思维”的理论(Growth Mindset Theory)。
这套理论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最初用于养育孩子,后来逐渐拓展到全年龄段的人群,包括职场人群。
卡罗尔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型思维,另一类则是固定型思维。
小王 - 成长型思维
小王是小李的同事,同样面临着月底业绩不达标的问题。小王虽然也有些失望,但他有着不同的想法。他对自己说:“这次没达标,是因为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一定是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小王开始回顾这个月的工作,仔细分析每一个订单流失的原因。他发现,原来有几个客户在沟通时对产品的某些细节不满意,于是他开始请教公司的其他前辈,如何让产品细节的呈现更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小王在产品细节上花了很多时间,之前的几个客户中,有人转变心意,决定和小王合作,他也拿下了更多新的客户。
小王在一次次的成交中,逐渐找回了自信心,觉得自己在销售这个领域是有潜力的,只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就会越来越好。
小李 - 固定型思维
小李是一家销售公司的员工,这个月的业绩压力特别大。到了月底,他发现自己还有一大笔订单没完成。小李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他想:“我果然是不行的,这么努力还是做不到,看来我真的不适合做销售。”
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很大改善,于是选择了消极应对。
他觉得,反正都快月底了,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了,所以干脆放弃算了。工作时间,他开始偷懒,想着以后再说。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业绩不达标,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在职场中难有前途。
1988年,卡罗尔曾进行过一个震撼了心理学界的实验。
她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即夸奖A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聪明!”,而夸奖B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接下来,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于是,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之年龄所不匹配的、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心态崩了,他们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则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他们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次日,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那些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卡罗尔的研究还在继续。她研究根据孩子在成长中被夸“聪明”更多,还是被夸“努力”更多,分成了两类具有不同心态/思维方式的人。
一类人拥有固定型思维。
这类人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
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
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
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就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而当他们进入职场,也会沿袭多年以来的思考方式,无论是害怕被批评,还是拒绝尝试新工作,无论是总想着作弊、找捷径,还是总以"害,我只是没上心"来躲避……
这类人,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另一类人则拥有成长型思维。
这类人认为,越努力就会越聪明。
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简单的“聪明”或者“不聪明”,而是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
相较于验证自己是否足够聪明,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有所不同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来自同事或者领导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恶意的攻击。
2011年,卡罗尔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结果发现,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个理念听起来简单,但应用在职场上,可是大有用处。
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职场中的例子。
小张是一名新入职的员工,他发现自己在处理客户投诉时,总是手忙脚乱,压力山大。有一次,他被客户骂得狗血淋头,感觉特别沮丧,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按照“成长型思维”,他应该怎么做呢?
小张需要明白的是,处理客户投诉的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和学习提高的。每次遇到投诉,他可以总结经验,看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可以改进。也可以向老员工请教,学习他们的处理方法。慢慢地,他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同样的理论,也可以用在其他职场现象上。
比如说,团队合作时,大家可能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这时候,如果大家都有“成长心态”,就会把意见不合看作是一个学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矛盾和冲突。大家会更加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我知道,如今"躺平"才是年轻人的呼声。
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很难有过去几十年人口和发展红利所带来的大机遇。有的人宁愿相信整顿职场、快意恩仇才能让自己活成爽文主角,也不愿意听一听来自前辈的经验。
如今的职场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觉得无论怎么努力,机会和回报都不如预期,因此才会有“躺平”的呼声。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心态虽说能让人暂时感到轻松,却未必是长远之计。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公平、透明、尊重个人价值的环境中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整顿职场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对立的,两者其实可以互相补充:比如,不要忍气吞声,而是积极寻求改变!
比如,在面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或管理方式时,我们可以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同事一起推动改进。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还能对上管理,逐渐打造自己的上升通道。
“快意恩仇”的想法,往往源于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改变的急切渴望。然而,过于情绪化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反而对自己不利。
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在愤怒之下选择辞职,以为这是对不公平待遇的有力反击。然而,辞职之后面临的可能是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能冷静下来,运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问题,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内部调岗,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躺平”虽然可以让我们暂时摆脱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限制我们的个人发展的前景——如果日常完全不努力,当真的机会到来时,也不一定能接得住。
我也知道,职场中确实有一些领导和所谓的前辈,将新人当做自己上升通道的绊脚石,把压力下放给新人,甚至有作恶的行为。
我们要有分辨这类人的眼光和能力,但由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人都不值得自己的付出。
接下来我会给到一些具体建议。
分辨职场中不值得信任的人
- 观察行为而非言辞:有些领导和同事可能会说一些漂亮话,但实际行动与之不符。注意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行为,例如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对待下属等,这些细节能反映他们的真实品性。
- 关注长期的表现:一个人的本性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暴露出来,但通过长期观察,可以看到他们的一贯表现。如果一个人经常将责任推给他人、占别人的功劳或者在背后说三道四,那就要提高警惕。
- 询问前辈和同事的意见:通过询问其他有经验的同事或前辈的看法,了解他们对某些人的评价。这些人往往有更多的经验和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判断。
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 设定明确的界限:在工作中,设定清晰的界限,明确哪些事情是你的职责,哪些是超出你职责范围的。当有人试图将不合理的任务或责任推给你时,要敢于说“不”。
- 记录工作细节:对于重要的工作任务和沟通,保持详细的记录。这不仅有助于理清思路和提高效率,还能在出现争议时提供有力的证据。
- 寻求上级和HR的支持:当你遇到不公平对待或者被人利用时,不要犹豫,及时向上级或HR反映情况。公司的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有责任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理性看待职场中的付出
- 还是有人值得跟:在职场中,不是所有人和事都值得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对于那些真正尊重你、愿意帮助你成长的同事和领导,可以多付出一些。而对于那些明显利用你的人,则需要谨慎对待。
- 关注健康:在职场中,既要努力工作,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度的付出可能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你的工作表现。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自己的长远发展。
- 自我成长:无论你所在的公司或团队如何变化,只有你的技能和经验才是最可靠的依靠。持续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是你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一直认为,压力的本质,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我们遇到了某些难以完成的挑战,或者具体的问题。
所以,要缓解压力,本质不是给自己心理按摩,而是用切实的行动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压力自然也就缓解了。
要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采取实际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我来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识别压力源
首先,要缓解压力,我们需要清楚地识别压力的来源:工作任务太多、时间不够用、与同事或领导的关系紧张,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找出具体的问题,是解决压力的第一步。
制定解决方案
- 任务管理:如果是因为任务太多而感到压力,尝试使用任务管理工具,如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表等。优先处理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任务,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完成。
- 时间管理: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减轻时间压力。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保持高效。同时,避免拖延,尽量提前完成任务。
- 提高技能:如果是因为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感到压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比如参加相关的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等。
- 沟通与合作:如果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压力,尝试主动沟通,解决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可以减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团队合作时,要学会合理分工,互相支持。
寻求外部支持
- 寻求同事和上级的帮助: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犹豫,及时向同事或上级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你渡过难关。
- 利用公司资源:很多公司都会提供一些援助,包括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等。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获得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 求助亲朋好友:除了工作中的支持,也要重视生活中的支持。家人、朋友、导师等都可以在你感到压力时提供帮助和安慰。
自我调节与放松
虽然实际行动是解决压力的关键,但适当的心理调节和放松也是必要的。这并不是简单的“心理按摩”,而是帮助我们在高压状态下保持冷静和理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动与健康生活:保持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运动可以释放体内的紧张情绪,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 休息与放松:不要忽视休息的重要性。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冥想、阅读、听音乐等,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更好地应对挑战。
- 积极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韧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实例分析
我们回到最初的小王和小李,当他俩面对相同的工作压力,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小王(成长型思维)
小王发现自己每天都有大量的任务,所以感到很有压力。
他决定首先列出所有任务,按优先级排序。
他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时间,同时避免拖延。
遇到难题时,小王主动向同事请教,寻求帮助。
结果,小王对工作逐渐上手了,越来越熟练,完成了所有任务,压力也随之减轻,工作表现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小李(固定型思维)
小李同样感到任务繁重,但他选择躺平和逃避,导致任务积压越来越多。
小李没有制定任何计划,也不愿意向同事寻求帮助,最终在压力下崩溃,导致工作失误频频,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记住,在任何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不是孤单的。
因为每一个努力解决问题、积极面对生活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