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kyllHyde的回答
因为中国职业篮球的发展和篮球的群众基础没有多大的关系。
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篮球选拔制度的门阀化,指的是当下的男篮选拔池的结构组成仍然仅仅依靠体校和俱乐部青训(一种变相的体校),与群众基础或者校园篮球的关系并不紧密:
足球不行是因为中国是足球荒漠,可中国篮球绝非荒漠,为什么也不行?
而中国男篮的选材标准,
向来在乎的是身材的高大,对于球感以及是否热爱篮球这些很难量化的标准不是特别重视;
对于矮个子篮球有一种天然的歧视。

这种割裂,
对于篮球的民间发展目前来看影响并不大,
却造成了篮球职业发展的巨大局限性。
另外,
由于篮球门阀化趋势的存在,
篮球爱好者无法有效转化成篮球人才储备池——这就是姚明做的事情,想办法在打通校园篮球和职业篮球的通路,目前还很难判断到底是否能够实现。
这个难,
一方面是有现实的利益阻力,
另外一方面则是“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和普通家庭在体校编制取消之后无法承受青训失败后的成本,
这是社会福利保障和职业体育发展的综合问题,难以用很简单的篇幅在阐述。
在现实利益中,
由于体校/省体育局/俱乐部青训在培养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资源,
虽说依旧保证了中国男篮的下限怎么在亚洲也不会太差,
问题也随之产生:
国手级球员的流动性极差——无论是CBA俱乐部之间的转会还是国际间转会。主要原因就是怕担责:
如郭艾伦的转会,放掉了他,对手拿了好成绩,辽宁没拿,该不该问责?
再者,
说难听点:
体校或者俱乐部青训培养球员的目的也并非育人,而是拿他当个潜在的现金牛和为国争光的工具人。
在世纪之交,王治郅就遇到过类似的困境;

有了大郅的前车之鉴,姚明倒是有效规避了一些,终因积劳成疾早早退役;
还有就是培养费的问题:
当年姚明被NBA选中的时候,篮协向姚明索要50%的工资作为培养费,否则拒不放行。

最终,经过了艰苦的谈判,姚明每年向篮协缴纳年薪的5%。
作为对比,
日本篮协在渡边雄太留洋时,不仅不抽水,还想办法帮他找赞助商来拓宽收入的渠道。

在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下,
绝大多数只关心“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篮球人自然就在CBA这种低级别联赛里混吃等死,
任有再高的天赋,
在低对抗和低热爱的消磨下,
也早已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