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邪大魔王的回答
说明『依托兴趣和热爱』的个人发展路线,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智力资源增量』。
我们的教育系统,让很多优秀的大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和人生追求方向无关的『自我能力证明』这件事情上。
有相当多的优秀大脑,因为无法达到应试筛选要求的全面性,从而在这个『自我证明』的过程中被筛掉了。
然后走向了『拧螺丝或送外卖』的人生之路。看起来这种筛选和分流是非常高效的,但是事实上浪费了很多的潜在智力资源。
如果有一个机制,可以把所有的『偏才』都捞回来,放到合适的位置或者环境上去,这其实是可以最大化社会总体效益的。
这一次,阿里的数学竞赛扮演了这样一个机制,让姜萍出现在了公共视野之中,这个中专生让很多人都感到震惊。
她的出现,也证明了『热爱』在成长方面扮演的重大作用。
任何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可以用4个标签来概括:
1,『我不得不学』
2,『我想要去学』
3,『我享受学习』
4,『老子不学了』
大多数人是标签①『我不得不学』,少数人是标签②『我想要去学』,极少数人是标签③『我享受学习』,而标签④『老子不学了』的人中,相当一部分因为挫败感从标签①『我不得不学』转过去的。
而『老子不学了』这种标签中,甚至有大量考上985的大一学生,因为高中三年已经把学习的热情消磨干净了。
很多人说,能够自我驱动的人都是觉醒的,而大多数人其实是沉睡状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未来往什么方向发展。
现实中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去选择和发现自己的道路。
这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因素,有天生家庭背景的因素,有经济条件的因素,这导致了社会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上投入时间,并享受这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姜萍说:
“数学特别有意思,如果一道题做不出来,躺在床上一闭眼,它就会在我脑子里反复出现,我很享受推导的过程,然后得到想证明的,会使我快乐。”
真正牛逼的那些人,看起来是像是在刻苦努力,其实人家本人的感觉是在『享受』过程,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不去做就不舒服。
姜萍就是进入了这种状态,享受数学上的美,而不是『苦读』。
强调『苦读』,其实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内卷』,大家都在比拼『谁吃的shit多』谁才有资格上厕所。
我们整个求学文化也是强调『苦读』,这导致就连教培这个产业,也竟然变成了一个类似『庞氏骗局』的行当。
一大堆考上头部名校的做题高手,没有将所学知识和自己不错的大脑,用于科学、自然和工程技术的探索与发明,而是重新杀回教培机构或中学,继续培养下一代『做题高手』。
做题和考试,本身不产生任何真正的社会价值,只是用来给家长们缓解焦虑。
但是我们的年轻大脑们,花了大量时间通过做题和考试,来进行『自我证明』,导致整个社会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现象。
如果整个社会可以从『姜萍』现象中,得到某些启发,引起一些思考,我觉得这也是巨大的社会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