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 Chen的回答
换个视角,你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看到过如此大规模的“小区”型的住宅社区吗?
其实在80年代以前国内的大城市住房的模式是少量的苏制宿舍+大量的自建房,这些自建房虽说没有日本的“一户建”精致,但从人居效率上看,也是少数几户人居住在同一建筑类,和“一户建”类似。
时间到了1980年,总设计师南巡后发表讲话:“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建议个人建房买房”,商品房这个概念诞生。同年,国内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国内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深圳罗湖区东湖丽苑开工建设。房地产正式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所以1980年又被称为中国房地产元年,随后开启了40多年的房地产“大时代”。
但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从来就不单单是居住的问题,从诞生之日起,房地产行业就肩负起了城镇化进程,地方财政收入,货币蓄水池,经济内循环……等一系列的“重任”。另外,土地公有制也给政府实现其战略构思提供的一种便利,世界上其他国家土地私有制反而会限制“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决心和行动。
从居住条件上看,我们虽然有广阔的建设用地,但我们选择学习香港那样,寸土寸金的土地供应+商品房销售的模式。在土地供应端和建设用地的各项规划指标上,用看得见的手把住宅市场捏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其目的是为了上面那一系列经济、财税、建设方面的“重任”。
同时,国内在地区间、城镇间的发展不均,也让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型城市集中。这个城市居住的效率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因此,大型城市不得不逐渐对以前宿舍+自建房的居住模式进行调整,于是旧改、棚改、拆迁……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曾经位于中心城区的老旧自建房被整体拆迁后,大多数原居民搬迁到了新区新建的小区,老区通过土地整治变成熟地,再挂牌到土拍市场溢价销售。政府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卖出新区新地,扩大了城市范围,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发展,老城区的土地价格升值,能够覆盖前期拆迁和土地整治的费用。
如此就形成了规模化的土地财政循环,政府获得了土地出让金,城市发展,以及就业;原住民获得了新房子新小区,享受资产升值带来的财富,以及日新月异的城市配套;房地产公司获得了利润,银行获得了货币的流动性……而这一切,需要付出代价的是另一群人,即新进入大城市的人,他们需要为地方政府、原住民、房地产公司和银行来买单。而这样的新人一拨又一拨地涌入到大城市,新人变成老人后,又“剥削”更新的人,如此循环下去……
而大家现在看到的现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规模的“小区”式住宅,就是国内房地产经过40年轰轰烈烈的发展的成果之一。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样的建筑都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不过这一切随着2021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其根基出现了松动。甚至延续了几十年的土地出让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至少目前,在中小城市开始试点——个人不需要经过开发商环节,直接从政府手中购买土地的使用权,同时修建的住宅也具备产权,可以出租出售。在国内开发商普遍不愿意拿地的前提下,政府开始考虑把地块“化整为零”出让给个人。
浙江丽水拟出让微小宅地,个人可独立或联合建房,建成后可办产证可出售,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试点效果理想,国内各地再大范围推广的话,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看到类似日本这样的“一户建”住宅出现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这似乎又是一个跨越40多年的循环,住宅模式由个人-集体再一次回到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