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泠的回答
不是那样。在地球生物的历史上,没有任何动物在自然条件下满足题目所称的“生男和生女的概率一样”。无论你加什么限定,“某种真实存在或存在过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的雌雄出生性别比是严格的 1:1”是不可能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人会问出本题目这种问题,体现了内容错误的模因可凭借“记忆所需的神经活动更少”等特性比内容正确的模因更快地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探寻影响人类性别比例的自然因素”是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最近几十年里在各种期刊上已发表上千篇文章,数据涵盖五大洲的现代国家和历史记载的大量出生记录·死亡记录,其中一些统计了某些国家一百多年里的年度性别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和地区,活着出生的人类男婴数量多于人类女婴,平均比例约 1.05:1,在 1.03:1 到 1.07:1 的范围内波动均可视为正常[1],在最近100多年里各个地区的最大波动范围是 0.94:1 到 1.15:1。
在男女之外,根据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医学的认定标准,新生儿里 0.018% 至 1.7% 是间性人,其中一部分真正具有两种性别的生殖系统。
现在知道的对人类出生性别比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包括父母的激素水平、父母的年龄[2]、环境温度等外界压力[3]、一些环境污染物、特定药物、产前性别检查加人工流产。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一些人口较多的地方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 1.08:1,略微影响了全人类的性别比例,但效果不大,这是因为非洲南部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出生性别比低于 1:1,他们的人口也很多。
人用科学技术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历史很短,造成的影响可能还不如全球变暖来得大。从 1865 年到 2003 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平均气温每上升 1 摄氏度,寒带男性出生率就会上升 0.06%;
地球上现在存活着的所有年龄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约为 1.01:1,比自然状态的出生性别比更接近 1:1。这和男性的预期寿命短于女性有关:
-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世界平均出生性别比为 1.07:1,
- 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男婴死亡率显著高于女婴,这是因为男婴的免疫力弱于女婴。
- 现在存活着的从出生到 15 岁之内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约为 1.06:1。
- 现在存活着的 65 岁及更老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约为 0.79:1。
- 在大多数地区,成年男性每年的死亡率远高于成年女性,即使女性有“在分娩时可能死亡”这样的巨大不利因素也找不回来这个平衡,因为男性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实在是高。
- 统计显示,在 1999 年到 2006 年的美国,成年男性在凶杀案中死亡的概率是同年龄女性的 3 到6 倍,凶手也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成年男性死于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意外事件的概率是同年龄女性的 2.5 到 3倍。
- 寒冷气候会增加男婴流产的概率,但可以延长在那里健康生活的男性的寿命,结果让北欧国家相比炎热地区有更高的老年男性比例[4]。
传统上对人类 1:1 出生性别比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沙子上的楼阁,其前提是:
- 哺乳动物精子中 X 和 Y 染色体数目相等,
- 这些精子结合卵子的能力相同,
- 因此,能够形成相等数量的雄性和雌性受精卵,
- 因此,出生时性别比例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归因于受孕和出生之间的性别选择。
现有的科学证据与上述假设和结论背道而驰。
不限于人类,雌雄比例在“有且只有两种性别、二者的寿命和体型相近、出生后不能改变性别、性别比例长期保持稳定”的动物里才会接近 1:1。性别比例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性别比例称为安定性别比例,在许多物种中可以接近 1:1,但反例也是众多的;而且性别比例总是在波动,不会保持在精确的 1:1。
1:1 的安定性别比,其实要建立在“双亲对其不同性别的后代投入相等资源”的基础上。威廉·唐纳·汉弥尔顿在 1967 年给出如下的简化解释:
- 假设产出雄性和雌性的资源消耗是相同的,
- 如果种群之中产出雄性的生育频率低于产出雌性,
- 雄性个体将比雌性个体产生更多继承自己遗传物质的后代,
- 于是,遗传上更容易生育雄性的亲代将生出多于平均数量的孙代,
- 于是,趋于生育雄性的基因会在种群里扩散,雄性的生育频率徐徐上升。
- 随着种群接近 1:1 的性别比例,生育雄性相关的基因的优势会越来越小。
- 以上状况在雌性的生育频率低时对雌性也适用。
- 因此这样的种群的性别比将总是在1:1附近。
这是进化稳定策略的一种。如果双亲对不同性别后代投入的资源不一样多,则性别比自然偏离 1:1。
在性染色体之外,地球动物还有许多性别决定方式,包括而不限于环境决定型(根据孵化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来决定身体构造)、根据激素水平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改变身体构造(无需改变染色体)、常染色体决定性别等等,可以看一看鱼类[5]、软体动物+评论里的爬行类[6]的情况。
还有许多地球动物有大量雌雄同体的个体,乃至整个种群全部是雌雄同体——讽刺的是,全雌雄同体的动物可以做到“出生的非畸形个体之中雌雄生殖系统的数量相同”之 1:1。